文档介绍:晚霞消失的时候读后感
晚霞消失的时候读后感
(一)
《晚霞消失的时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极具争议的作品。少年时代的李淮平与南珊在春暖花开的时候相识,并且彼此萌生爱意。然而,在“文-革”中,出身国民党家庭的南珊受到批斗,而坐在批斗台上的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信仰?是否因为信仰的缺失造成中国人人性的缺失,对生命的漠视?小说留给读者难以解决的困惑。笔墨引申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寻根的话题。再比如说,南珊与李淮平的爱情结局,这让人感到难受、同情而又感到深深的惋惜。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结局?是文革,还是中国文化?真的无法挽回?然而幸福到底又是什么?难道真的是像小说中的那位老人所说的那样:只有痛苦与幸福的因果循环,才造成丰富的人生,正如古人告诉我们的要学会知天达命?也许换成西方人来写这一篇文章的时候,这可能完全就是另外一个结局了。
也许对于生活,作者本身也感到无比的困惑,也处于正在反思的过程。正如小说的题目“晚霞消失的时候”,晚霞消失,便意味着黑夜的来临。黑夜不仅仅容易使人回忆往事,黑夜往往更是一个人最清醒,最理智的时候。黑夜最能让人沉思。在中国的大地上,在打倒“四人帮”之后,本身也进入了一个沉思的过程,在等待黎明的到来。
晚霞消失的时候读后感
(三)
这是一本由当年北京四中学生在“文革”时的记忆构成的书,里面有我们熟知的陈凯歌、北岛等的文章,还有他们的同学,《晚霞消失的时候》作者礼平的文章。从中,我读到了作者青葱岁月的一段往事。刘辉宣,当年北京四中高一(五)班班长,学校“老兵派”的代表人物。他1965年考入北京四中,“文革”中广为流传的“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正是由他谱的曲。那是一段危险的年龄,可就是那个年龄段里的作者和他的同学们青春期的叛逆心理被环境堂而皇之的所诱发,从而掀起轰轰烈烈的群体性破坏运动,而不是像《在路上》和《麦田里的守望者》里是很个体的行为。1969年他离开北京四中,随即入伍。这段经历既是作者的噩梦亦是他的财富,他试图解析这一切,多年后的1980年,他以礼平的笔名发表了中篇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
如今再看这篇小说,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激动和好奇,却对小说的产生有了更多的理解。是的,就小说的叙事技巧看还相对稚嫩,比如当年小说最让我动心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恋悲剧描写远不如琼瑶来得艺术,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主要来自他的阅读。这也难怪,在那个时代,爱情的实践哪有那么丰富多彩,在他的周围,耳濡目染的就像那时候服装的颜色那样单调,作者的观察和认识只能停留在阅读层面。当然,那个时代的爱情有其特点,若能真实的再现,对人物的塑造肯定会增色不少。也可能是作者志不在此,他想表达和表现的只是通过这对恋人的交往来反映他对产生那段历史原由的一种思考。
在“文革”后不久,这种思考就如干涸的农田急需用水,什么清水脏水只要能解渴都会受到重视。作者的思考在当年被认为是在反思“文革”和红卫兵运动时,主张用真、善、美来认识科学、宗教和艺术。无疑,这在当时有相当的高度,这也是当年引起争议的主要原因。比如王若水1983年9月在《文汇报》上发表的长篇评论《南珊的哲学》,就是从这些方面展开来讨论的。作者并不同意王若水的观点,两年后,两人的商榷的文章再次发表。不过他们的讨论基本集中在小说中那些理论思考。其实评论家更注重的是青年人对问题的思考,他们敏锐地感到年轻人独立思考的可贵,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