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大型团体操创编视角及排练研究
谢军中图分类号:G8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0-000-04
摘 要 团体操表演在大型运动会开幕式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随着使得人们对于团体操的称谓发生了位移。有的学者将其称作“广场艺术”、“运动艺术”等等,可以说是百家争鸣。近几年以来, 我国学者对团体操的概念也作了一些归纳。
纵观团体操的发展以及结合众多专家的观点,可以把团体操定义为:一种特定时代背景下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综合性的集体文体表演项目,它是由众多表演者在表现动作时配以各种巧妙的队形变化,并与音乐、服装、道具等各种艺术装饰融为一体,并能表达一定思想内涵的表演整体。
关于创编视角的概念,我们可以近似的将其看作创编视点,在秦秀白的《文体学概论》中,对视点有如下解释:视点是指,故事讲述者组织故事时的两种心理倾向,分为时间视点、空间视点、观念视点和心理视点,笔者认为视点指的是说话者或语篇建构者看待世界具有创意的角度和态度。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和本人的思考,可以将团体操的创编视点的概念作如下表述:团体操创编视点是创编者根据团体操表演的构成要素,对艺术形象的追求所具有的创新或创造的角度和态度。
四、团体操的创编
(一)明确主题,详细制定创编方案
创编团体操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因为没有目的性就等于没有规划,就像摸着石子过河一样,使人陷入困境,要明确目的旨在迎合运动会的主题思想,要有对开幕式的整体观的认识,这种整体性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人员配备、场地安排、队形变换等,作为指导者更应该从大体上全局上把握其整体性。当然,有了一个整体性的思想还不能足以实践,需要有蓝图来进行指导,因为个人把握全局的能力有限,拥有清晰的蓝本能够让我们一步一步的向目标迈进,使得表演顺利进行。
(二)动态性内容选择,以适应变化的编排与队形
在创编团体操的初期,工作人员对于内容的把握是分散的,这些内容尽管是从许多优秀项目中挑选出来的精华,但是各自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自成体系,团体操所要求的不是追求单独演练效果,它所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美,配合美,整体美,这就需要这些纷繁复杂的艺术品开怀相融其它项目内容的艺术品质,以突出大会主题的文化内涵与意境。
(三)精心设计创编要素,努力展现美的法则
通过专家访谈认为,中学生运动会大型团体操的创编要素大致可以从队形、动作、场景、道具、道具、音乐、服装、灯光等七个方面进行考虑,但就本次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团体操表演是在白天举行,故灯光效果在此体现得不明显。
首先,正如上文所说,一切编排都应该围绕大会的主题思想,这是一切行动的指导,当然,在排练当中,其动作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要表达自我的演练风格,而且要充分表达大会思想的深层含义。其次,编排动作要充分考虑到表演者的演练水平,要关注表演者的个人能力,团体风格特点以及运动员的优势劣势等。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正是这一道理的真实写照。再次,在编排动作上,节目负责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开始,整齐划一的表达技术动作,充分发挥表演者的水平,根据这一特点,随时调整动作难度,做到稳中求超越。最后,动作的特征要有较为强烈的对比性,其主要表现在动作的起伏、刚柔、动静、快慢、开合、高低等方面,巧妙的加以创新,结合多种组合形式,进而提高艺术欣赏价值。
团体操演练中,道具作一种重要的艺术工具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来使人与道具达到完美配合的目的。首先,道具选择方面,作为大型开幕式表演,在观赏效果上,充当了完美角色,从本质上讲,使用道具旨在发挥人的艺术演练效果,扩充了演练时空。可是选择道具时,不要选择重量太大,难于操作的道具,在开幕式表演中基本上要求道具较轻,通过随机抽取20名学生进行手持道具最短重量感受实验,表明它们对此类道具具有最适感觉(见表1)。
此外还要求使道具占有一定的空间体积,根据观察效果大体判断,道具最大遮挡面能遮住身体为宜,遮挡人体面积太小不能发挥出道具明显的艺术效果,遮挡面积太大同样不能发挥表演者的艺术表现力。
队形的变化主要是由图形的不同排列组合而形成,其中包括点、线、面的有机构造。队形的变化有其变化规律,它们分别表现为相遇、相套、联合、渐变、错位、层次等方面。
场景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由一定的人物和人物活动所组成的表演画面。是事物发生的背景和空间,场景的设置不仅是提供表演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体现设计者的艺术和意图,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场景要求显示出丰富的艺术层面,但是本次运动会的场景有所不同,基于地势的特殊性,因处于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