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比较文学的主题学研究
——宇宙学和浪漫主义思潮
3,主题学的基本类别
:普罗米修斯神话
主题学研究背景——宇宙学和浪漫主义思潮
诺斯普·弗莱(N. Frye)说,如果借用音乐作比喻,文学作品的“叙述”与“涵义”就成为形象的旋律与和声——一种渊源于宇宙的节奏(反复运动)。
大自然的循环——花开花落,人类世世代代亦如树叶枯荣,人类生活的某些固定行为成为反复出现的模式——仪式。仪式之中隐含着叙述、故事、情节、涵义、情境的起源。
神话赋予仪式以韵味,韵味反复而凝聚为“原型”。在谈论叙事时,原始韵味就是神话;在谈到叙事的涵义时,原始韵味就是被称为“原型”。
神话(myth)与原型(archetype)就是主题学研究的宇宙学背景。
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开启了人类返祖的趋向:返回自然、返回太古、返回民间、返回历史的黄金时代。德国浪漫派搜集民间故事、创作艺术神话、探索浪漫诗学之根,从而形成了文学主题学研究的传统。浪漫主义主题学探索的重点是: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流传。
艺术童话(Kunstmaerchen),Ludwig Tieck (1773-1853), E. T. A. Hoffmann(1776-1822), Wilhelm Hauff(1802-1827)。
民间童话(Volkmaerchen), Achim von Arnim(1781-1831), Clemens Brentano(1778-1842), Jakob(1785-1863) and Wilhelm (1786-1859)Grimm.
Friedrich von Schlegel(1772-1829)的理论:在古人的神秘戏剧和神话里寻找“诗的核心”;重新发掘其他民族的神话,按照其意蕴的深浅,美和文化教养的程度来唤醒他们,复活伟大的古典世界的文化;浪漫诗是进化的宇宙之诗,诗变成生命与社会,生命与社会变成诗歌。
主题学的基本界定:主题和主题学
(Motif, topos, theme, subject, imagery)
母题就是反复出现在文学作品之中的一个显著要素,比如一种事件插曲,一种修辞方式,一种固定表达形式。“恶妇”变美丽公主是民间故事的通用母题,如济慈的《美女无情》(1820)中采自民间传说的主题就有受到仙女迷惑的男人。在抒情诗中,共有的主题是“乡关何处?”(ubi sunt motif),此乃哀婉流逝韶华的固定表达形式,比如“去岁雪景而今安在?”此外,还有“及时行乐,时不待我”(carpe diem)主题,比如“相伴少女,春宵苦短,时光如水”。“早晨恋曲”(aubade),是黎明时分有情人为唤醒爱人而吟唱的短歌;“小夜曲”(serenade)是静夜时分有情人对恋人的倾诉。莎士比亚诗曰:“云雀在天国之门婉转鸣唱”。
类型概念
反复出现的诗学概念或者诗学形式还有一个更古老的名称,即“类型”(topos),源自希腊语,意思是陈规套话。Ernst Curtius在《欧洲文学和拉丁中世纪文化》(1953)一书中就研究了中世纪文学之中一些古典的文学类型。“母题”,motif,leitmotif,也是指在单个作品之中反复出现、时常重复的重要词汇或者音乐片段,基本的描述方式,或者一组复杂意象,瓦格纳的歌剧、托马斯·曼、乔伊斯、沃尔夫、福克纳的小说中经常出现这种母题。希尔斯·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以解构方法研究了反复出现在小说中的母题。
主题(theme)常常可以同母题互换使用。但主题更多是指隐含或陈述在作品之中的一般概念或者义理,而想象的文学作品之功用就是体现并向读者传达这种概念与义理。弥尔顿《失乐园》的一个显白的主题是“肯定永恒的神恩,确认神圣降临人间之道”。某些批评家断言,任何超越平庸的作品,包括抒情诗在内,都蕴含着隐微的主题,它体现并戏剧化于意义的发展和意象的展开中。新批评家布鲁克斯分析过玄学诗人笔下的意象及其主题。弗莱在神话、社会仪式、以及文学中追溯了“替罪羊”、“天路朝圣”、“冥府旅行”等原型及其主题。(M. H. Abrams,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主题学概念
(Thematology)
打破时空的界限来处理共同的主题,或者将类似的文学类型采纳为表现规范。
各国文学跨文化的、互相假借的题材。
某一神话(俄狄浦斯、伊尼德),某种心理典型或者社会典型(修女,商人),某种文学人物(唐璜),某些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苏格拉底、孔子、穆罕默德、拿破仑),某些环境或者物件(莱茵河、伯利恒、十字架),等等,在跨文化传播之中的变形、更新,及其影响与消长。(参见法国《拉罗斯百科全书》,1978)
质言之——主题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