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文档名称:

唐宋八大家-PPT课件-1.ppt

格式:ppt   大小:772KB   页数:3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唐宋八大家-PPT课件-1.ppt

上传人:rsqcpza 2022/7/27 文件大小:77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唐宋八大家-PPT课件-1.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你准备好了吗?一起来欣赏吧!
唐宋八大家
Tang Song Ba Da Jia
唐宋八大家简介
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 。以后 ,又知扬州 、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
嘉祐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分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
欧阳修的一生--
欧阳修墨迹《陇岗阡表》
嘉祐五年,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请求外任 ,不准 。此后两三年间 , 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三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 , 坚持不受 。改知蔡州( 今河南汝南县)。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分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
欧阳修的一生--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百事。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
欧阳修的文学创作--
The end
苏洵 (西元1009~ 1066年),字明允,又号老泉,北宋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他二十七岁才发憤为学,后來应进士试不中,于是闭门苦读,精研经史百家的书,留心时务,擅长于议论,成为著名的古文家。
苏洵——苏轼、苏辙之父
The end
苏东坡(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背景:湖北黄冈苏轼纪念馆
苏轼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元(1056) ,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
苏轼的一生--
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 ,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 、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
苏轼的一生--
元祐元年(1086) 。旧党执政  。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 。
苏轼的一生--
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 ,新党得势  ,贬斥元祐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属海南)。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卒于常州 。
(苏轼书《洞庭春色赋》墨迹)
苏轼的一生--
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
苏轼的思想--
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琲牾。再加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祐,更受摧折于绍圣。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
苏轼的思想--
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  。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要敢于革新独创。
文学成就--
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