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17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析报告
数据能力:互联网巨头发展金融最大优势
数据金融:金融的本质是数据,以及基于数据的建模和风险定价。 互联网公司 及科技公司拥有海量用户数据,有机会借由数据挖掘和建模,成为传统金融公司 之外的数据金融新贵。全此谓手需火院
与传统的征信数据相比,互联网数据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用户消费及资金状况, 海量数据在互联网各项平台中不断积累,信用生态合作者也可以提供后续反馈, 形成新的行为和交易数据回路,在反馈中不断更新个人征信状况。
深度契合需求, 互联网金融增量市场空间巨大
需求端:个人客户和小商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持续存在。 传统金融公司很难
满足长尾曲线中后部客户对于金融服务便利性、 可得性和性价比的需求。互联网 公司依靠庞大用户基础、用户数据持续跟踪分析和渠道优势,对更大范围的客户 进行信用评估和金融服务,如京东金融等。
中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在4万亿量级,长期有望增长至10万亿以上,对应 高达数千亿的利息收入。综合考虑保险、投资、众筹等其他业务,个人金融服务 市场空间有望达万亿规模。数据金融公司有机会在增量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
据央行统计,目前传统的金融机构对国内个人征信的覆盖率仅为28%,而
美国个人征信市场的覆盖率为92% ,以FICO信用分为主要依据的美国个人征 信系统已经有了十多年历史,而央行的征信系统还存在查询难、记录少、个人信 息在不同银行割裂等情况。
作为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石,个人征信数据是衡量个人风险和金融服务定 价的最关键要素。在个人信贷数据偏少的情况下,我国传统金融机构无法对长尾 用户进行其他维度的数据交叉验证、分析,导致了个人金融服务市场存在大量空 白,需要互联网巨头及科技公司进行填补。
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金融服务局限于以抵押为主的工业制造业和房屋贷款。 2010年开始,随着电商及O2O产业的迅速成长,房贷在消费信贷中所占的比 例不断降低,消费金融比重不断提高。
我们认为,伴随着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中国居民对信贷业务的需求从房贷车 贷为主,扩大到日常消费的方方面面(数码产品、出行、日用品、教育、医疗美 容等)。由互联网公司主导的,嵌入电商场景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分期、小 额无抵押信用贷款)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这一趋势。我们预计个人金融服务市场 将随着第三方支付的普及进一步增长,个人消费金融市场潜力巨大。
El 11;中国国方银行贷款结构
■[业制於建功占比■个人海费图(古上
40,00%
35 00 岭■
3Q .艇■
25 m .
2000 师
15 ㈤%,
%■
5 m)■ 41v忡
H73幅
工行 总行 柿
费n米漏匕市的叼牌 与杆^叫用^
图优;中国,居民个人贷款构成
从金融市场规模来看为,中国居民可投资资产规模持续上升(年化增速为
18%左右),2015年居民可投资资产规模为181万亿,资产结构中仅为35% 的金融产品(发达国家金融为产品比例为 60%-70% ),提升空间巨大。另外, 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保持强劲的增长
,年化增速为23%。截止2016
年,中国消费性贷款余额的有占比只有 20%左右,与欧美发达国家的50%左右 的比例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经初步测在算,国内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收入空间 在2万亿左右。
B13:个人金融服警需求金字塔
投出理说
监i hu;中©
征信
i ■・■
消费金融,
信货R
LufaX
〜1
「常用田或
叩 F-inaira
I1
支付、转映
*加1 ⑴博业 f i'll UN! ?l "1
C端的金融需求金字塔可分为基础的支付,中层的信贷、消费金融及顶层的 投资理财三个层次。互联网巨头从电商、社交等入口全面进入第三方支付、征信、 小贷、理财等领域,并朝着垂直领域不断纵深发展。
流量入口带来的场景和数据优势,使得互联网巨头迅速切入支付和征信两大 底层金融功能。在中国市场以腾讯和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为代表的一系列互联网
公司在金融领域快速探索。
凭借支付宝占领第三方支付入口后
蚂蚁金服依托电商平台积累的海量数
据,助力金融产品定价与风险控制。蚂蚁借呗(纯信用个人贷款) 2016年用 户数达到1000万,放款规模为3000亿元。
2016年双H^,“花呗”占20% ,我们
估计花呗2017年放款规模在1-2万亿左右。源于支付宝资金沉淀和理财属性 的余额宝,目前资产规模超过一万亿,理财规模年化增速超过30%。
云计算将支付宝每秒支付能力提升到了 ,远超VISA () 等国内外金融机构。依托于淘宝、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