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从流行视角浅谈《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中的哥特文化
 
 
张修华 陈青青
摘 要:哥特文化发源于中世纪,繁荣于文艺复兴时期,在当代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哥特艺术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核,在多个艺术领域都有涉及,如建筑、绘画、文学、音乐、文化的标志元素。
2 电影《暮光之城》及“暮光现象”的流行
近年来,《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作为哥特电影的典型代表,成为流行文化的风向标。小说自2005年出版以来,便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流行现象。2008年,导
演凯瑟琳·哈德威克执导的影片《暮光之城:暮色》上映,引发全球性流行热潮。美国媒体用夸张的说法是“2008年,如果你不是住在南极的话,你很难忽略吸血鬼流行的升温”。随后,由导演克里斯·韦兹执导的《暮光之城:新月》和大卫·斯雷德的《暮光之城:月食》相继于2009年和2010年上映,将全球性“暮光现象”推向新峰值。2011年和2012年,由导演比尔·康顿执导的《暮光之城:破晓上》和《暮光之城:破晓下》统称为第四部,为《暮光之城》系列电影完美收官。《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中的男女演员罗伯特·帕丁和克里斯汀·斯图尔特森一时间成为全球热门流行时尚人物,成为世界各国电影、娱乐、时尚界的宠儿。而《暮光》系列小说作者斯蒂芬妮·梅尔也在2008年被《时代周刊》评为“新世纪全球百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暮光之城》的热议,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流行,它已经成为一种现象,蔓延到全球各个文化领域。
《暮光之城》系列電影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流行现象,有其成功的原因,电影以人类和吸血鬼的成长和爱情故事为主线,期间着重塑造了狼人这一哥特代表形象。整个影片所传递给观众跨种族的爱情、亲情和友情的内涵超越了以往哥特电影,造就了电影的最终成功。《暮光之城》系列电影荣获MTV电影奖和土星奖中的多个重量级奖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哥特文化的发展,使哥特文化成为全球流行现象。本文聚焦《暮光之城》系列电影,解读哥特文化内涵。
3 死亡和永生文化内涵
中世纪,人们处于教会严酷的精神统治下,统治者运用宗教手段驯服人民,教会热衷于谈论宗教,并用死亡来恐吓和控制人民,他们宣扬死亡的超验体验,描绘出死亡后的天堂和地狱,以便更好地统治民众。另外,由于频繁的宗教政
治斗争和黑死病、狂犬病的大规模暴发,死亡的气息笼罩着中世纪的天空,使人们产生紧张和恐怖的心理。基于以上种种因素,死亡便成为中世纪最重要的文化内涵,用作家雅克·勒高夫的一句话总结就是“死亡正在流行”。取自西塞隆的《德色内克图特》中写道:“没有什么是比死亡更确定的了,也没有什么比死亡的时间更不确定的。死亡是对个体生命的否定,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否定,反过来也肯定了人类集体生命的生生不息。死亡的意义从根本上说,便是在于人类怎么以他的自由精神来超越对死亡的困顿与恐惧。”
永生代表了人类欲望的极致想象,因为对死亡的恐惧,人们梦想能够长生不老,拥有永生的能力。而吸血鬼身上所拥有的超自然永生属性加上人类思维方式、情感世界,是人们对死亡后状态的欲望想象。永生以后是否就完美了呢?孤寂、凄凉和迷茫,一般为吸血鬼的普遍心理状态,也代表了人类对永生的一种思考。如果一切都不会失去,那么存在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也没有什么是值得珍惜的了。人生正是因为这种转瞬即逝才变得弥足珍贵。在永生代表的吸血鬼身上,最为珍贵的也往往体现在已经失去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