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武汉城市圈信息化水平评价及对策
夏向东 【摘要】加快发展信息化是把武汉城市圈的信息化科教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采用进行测度,得出该城市圈信武汉城市圈信息化水平评价及对策
夏向东 【摘要】加快发展信息化是把武汉城市圈的信息化科教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采用进行测度,得出该城市圈信息化水平相对不高的结论,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 信息化 测度
近年来,武汉1+8城市圈信息化发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企业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企业信息服务缺乏规模效应、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不健全等问题。对武汉城市圈信息化水平进行定量评价,有利于分析城市圈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有利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引言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由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团体于1967年正式提出,是西方理论与日本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所谓“化”是指事物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而信息化所描述的正是工业经济转化到信息经济,工业社会演进到信息社会的过程。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信息化指数法、国际电联指标体系法及国际数据公司的信息社会指标法、厄斯的经济―三因子多参数模型法等。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可以说一些理论模型或者方法已经比较成熟,但有些方法也是一些国内外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本国情况改进创新而来,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
二、评价原则及评价指标体系
1、构建测度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指标体系测度法的核心是指标体系的构建,作为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指标应全面反映主体特征。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紧扣信息化内涵,力求多角度全方位测度信息化,尽量做到描述全面性。该指标体系能够从多个角度反映中,其信息化涵义吻合本文的信息化涵义,而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结构方面和单纯的信息技术方面。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信息化内涵的确认,应着手从各方面分析,以期达到测度精确的目的。
(2)指标应具有可比性。信息化进程是一个长期过程,所选指标应该长期存在,并具有相同指标内容和范围。
(3)指标应具有可获得性。这是统计指标体系研究的一大难点。由于涉及信息化跨度较长,且变化较快,要达到全面反映主体特征且不失真的目的,难度很大。
(4)信息化指标体系应适合武汉城市圈的信息化发展阶段。武汉城市圈的信息化水平与还存在较大差距测算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武汉城市圈的信息化测算未必合适,因此需要认真考虑。
基于上述原则,本文采用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加入信息政策和法规,期望结合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以达到对武汉城市圈信息化水平进行测量的目的。
2、具体测度指标体系
利用进行测量,主要原因是此体系在充分考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