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
:
此外,为了将土壤所含实际水量与降雨量、蒸发量进行比较,常需要将一定深度土层中的含水量换算成水层深度(mm),换算公式如下:
水层厚度(mm)=土层厚度(mm)×土壤含水量(体积比)
=土层厚度(mm)×土壤含水量(重量比)×土壤干容重
由于灌水量常用m3/667m2或m3/ha来表示,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常用水的体积来表示土层内的储水量:
m3/667m2 = mm
水层厚度(mm) = ×储水量(m3/667m2)
水层厚度(mm) = 10 ×储水量(m3/ha)
2、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土壤水分对作物生长的有效性是指土壤水分是否可被作物利用及其被利用的难易程度。
土壤水分对作物生长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其存在的形态、性质和数量、土水之间的吸力,以及作物根系吸水力与土粒吸水力之差。
当土壤中的水分不能满足作物需水时,作物蒸腾大于根系吸水,作物便会呈现缺水状态,缺水严重时会呈现凋萎。
由于作物所需的水分是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而得到的,对于不同的作物、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期对农田水分状况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旱作物要求农田具有适宜的含水率,对水稻而言则要求农田具有适宜的淹灌水层。
3、农田水分不足的原因及调节措施:
农田水分不足的原因:
降雨量不足;
降雨入渗量少,径流损失较多;
土壤保水能力差,渗漏及蒸发损失水量过大。
调节措施:
灌溉是补充土壤水分的主要方法。
采用适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降雨利用量,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
4、四害:
因河湖泛滥而形成的灾害称为“洪灾”;
降雨过多,积水难排,酿成灾害,叫做“涝灾”;
因降雨、灌溉水量太多,或因地下水补给水量太多,使土壤长期过湿,危害作物生长,叫做“渍害”;
在我国北方地区,当地下水位过高,蒸发强烈时, 往往诱发土壤次生盐碱化。
这四种灾害有时单独发生,有时同时出现。需要根据灾害发生的原因,采取不同措施或综合措施
5、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
大气干旱:由于大气的温度过高和相对湿度过低,阳光过强,或遇到干热风造成植物蒸腾耗水过大,都会使根系吸水速度不能满足蒸腾需要,这种情况谓之大气干旱;
土壤干旱:当土壤含水率过低,会出现植物根系从土壤中所能吸取的水量难于满足叶面蒸腾的消耗,而影响作物的生长,这种现象称为土壤干旱。
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都会造成作物生理干旱。
6、作物需水量和耗水量及影响因素:
作物需水量:生长在大面积上的无病虫害作物,土壤水分和肥力适宜时,在给定的生长环境中能取得高产潜力的条件下为满足植株蒸腾、棵间蒸发、组成植株体所需要的水量。
作物需水量=植株蒸腾量+棵间蒸发量+组成植株体的水分
作物需水量=植株蒸腾量+棵间蒸发量
“蒸散量”、“农田总蒸发量”、“腾发量”
作物耗水量,简称耗水量:就某一地区而言,指具体条件下作物获得一定产量时实际所消耗的水量。
需水量是一个理论值,又称为潜在蒸散量(或潜在腾发量),而耗水量是一个实际值,又称实际蒸散量。需水量与耗水量的单位一样,常以 m3 亩-1 或 mm 水层表示。
田间需水量=作物需水量+改善田间条件所需水量
田间耗水量=作物耗水量+创造农业生态环境所需水量
7、灌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