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兴象玲珑”的诗境.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兴象玲珑”的诗境.docx

上传人:飞行的优优 2022/8/11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兴象玲珑”的诗境.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兴象玲珑”的诗境
张九龄作为玄宗开元期间的最后一位贤相,不单在政治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以独到的诗文创作影响了盛唐一代文人。张九龄诗歌现存218首,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不单着重声律细风骨的交融,并且善于创立雅致澹然无论这些所谓的见解可否遵照诗人的本义,他们毕竟看到了读张九龄的诗歌要善于在诗歌语言以外搜寻其隐藏的风范。诗人们在对诗歌进行形象的抒写以外,尤需打造动人心弦的优盛情境。张九龄的这种从形象中自然感发传达表现内容的境界创立,也是极为吻合盛唐期间诗人们兴象诗境的创立的。
张九龄作为盛唐先期的一名重要诗人,其诗中使咏怀言志和外界形象交融、相互浸透达到含蕴深沉、余味悠久的醇美境地的多是山川纪行诗和月夜怀人诗。
张九龄一世爱好山川,善于将其政治情怀与山川抒写结合起来,所以固然他的一部分古体山川诗受谢灵运山川诗的影响,还没有达到写景和抒怀言志的交融互渗,但是因为他“着意追求‘言象会自泯,意色聊自宣’,即重在象外之象、话中有话的理想”(《中国文学史》),进而让他的一些山川诗的表现手法异于前代诗人们。先人们的山川诗多重在写景状物,追求外形的神似而少于寄情此中,而张九龄却将主观情思融入光景、意象之中,寄情于景,借景抒怀,这样其山川诗就完
成了内在情韵和外在光景形象的自然交融,显得情致深沉、风采悠久。
如《西江夜行》: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外物寂无扰,中流淡自清。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
鸣。
开元十八年诗人由洪州任上转桂州刺史、兼岭南道按察使,便道
归省,得以与家人欢聚。此诗看作于归省后前去桂州的途中。浓重的
乡情飘散于清爽澹然的西江夜景之下,愁绪凝结在月下霜华之中,诗
人正沉浸于这月夜下的深思,却突然惊醒于汀州鹤鸣,全诗于此骤结。
在这里,诗人将回乡后离家的濃愁、月夜的优美、深思的理趣圆满地
凝结在一起,令人耐人回味。
张九龄的近体诗更是达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的境地,如《登荆州城望江》:
滔滔大江水,天地相终始。经阅几世人,复叹谁家子。东望何悠悠,西改日夜流。岁月既这样,为心那不愁。
在这里,表面看来可是描述连绢起伏江水的纯粹的山川诗,但是细细品尝,更能领悟出诗人所传达的那种年龄易逝、人生苦短的惋惜和愁绪。这种惋惜和愁绪与山川意象组成了形象的“二重世界”,含蕴十分深沉。又如前面曾提到过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也在描述、赞叹瀑布情形的背后,寄望了诗人的理想境地和政治理想。因而可知,张九龄的这些诗作确然不是“有句无篇”的六朝诗歌所能比较的,清人翁方纲曾这样评唐朝诗歌:“自在气体醇厚,兴象超远。(”《石洲诗话》)这正是对张九龄诗作最适合的议论。
张九龄山川纪行诗中还有很多表现情形交融、兴象玲珑诗境的作品,如:“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调。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耒阳溪夜行》)
这首诗不事雕琢,风格清爽澹然,与此相类的还有《江上遇疾风》、《春江晚景》和《自湘水南行》,诗人均将深远浓郁的感情汇入朴实自然的客参观景描述之中,进而传达出一派安静淡泊的悠久情志。
张九龄诗歌艺术的“兴象”创立不单表现在其山川诗上,在他的月夜怀人诗中也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