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烟雨西津渡.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烟雨西津渡.doc

上传人:湘云 2022/8/17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烟雨西津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烟雨西津渡
王 锡 老街就像一本古老的线装书,踩过青砖铺就的书脊,翻开流水装订的每一页,幽深绵长,一千多年,对古渡不过是一场小憩,而浮生几何的我,平平仄仄中却走不出这片沧桑,行走在江南,仿佛每一步都踩在历史上。

子,故又称“瓶塔”。全塔用青石分段雕成,塔的底层立四根石柱,紧贴在路北救生会和路南观音洞之间,东西两面敞开可通行。从塔下经过即是向佛祖顶礼膜拜了一回,虽然前程未卜,但至少给人心灵以慰藉。
雨雾中我仰视,古塔于肃穆中透出宁静。历经600多年沧桑,依旧气定神闲,俯视着芸芸众生。塔下香炉升起袅袅青烟,和着若有若无的梵音,弥散在老街上,透过烟雾望去,深巷古屋正渐次淡去,街后的山峦远树,已隐隐地显出苍茫和厚重。
带着这种慰藉穿过石塔,来到依山而建的观音洞前,梵音就源于此,观音菩萨面带笑容,端坐在莲花宝座,接受行人香火。
虽然风雨剥蚀了立面,高大古朴的观音洞却依旧显示出宗教的庄严肃穆。在近千年的时间跨度中,长江天堑对于当时的交通工具一直意味着巨大的风险,面对难以卜测的风浪,人们只有祈求宗教的护佑,这里便是过江之人祈福之处。
此时,暮色中的洞壁已烛火摇曳,青烟化为紫色,飘渺于洞内街外,我似闻到了一股来自天籁的茅香,传递着千百年不变的祝愿。
人们的愿望总是美好的,但观音还是制服不了长江的狂风恶浪,唐代诗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风白浪起,愁煞渡江人”的诗句,每当长江发大水时,风起浪涌,总有船只翻入水中,船工和渡客的呼救之声惊心动魄。自宋代开始,古渡就设立了义渡和救生会,救生会,就是济渡救生的意思,是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专门从事打捞遇险船只和人员,这一民间组织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行为在当时广为传播,鼎盛时还发展到南京、武汉等地,江西、湖北、安徽各省纷纷仿效实施救生事宜。
如今那些地方救生会的遗址早已荡然无存,只有镇江的救生会遗址保存最为完整,1999年政府出资修缮后,已恢复了当时的原貌。这是一幢普通的清末建筑,正门门楣上镶嵌着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救生会”,整个大院没有曲径通幽的胜景,更没有雕梁画栋的豪华,倒像小富人家的寓所,这就是名扬四海的镇江西津渡救生会旧址的全部所在。
眼前,烟火缭绕的观音洞和一派寂寥的救生会,成为鲜明的对照,更使古渡多了一份浓郁的人文情怀。
吴楚要津,共渡慈航。西津渡跨越千年而生生不息,走出观音洞前的“共渡慈航”券门,沿阶而下,青石板中间有一坡面,当中留有深深的车辙,这坡面一来作雨天快速排水之用,二来用于大宗货物上岸或离港的运输之用,车辙则来自运货所用的独轮车,这些历史的印迹,令人遥想当年古渡人来货往的繁盛景象。青石板铺就的路面早已被南来北往的鞋底磨光,透过一块块雕刻着发白印痕的石板,下面整整齐齐地堆砌着五六层不同材料的路基,一层叠印着一个朝代兴衰,一层演绎着一幕文化背景,历史在老街上绵延了上千年。
老街一侧有一亭,名为待渡亭,相当于现在港口码头的候客处,当年的商旅曾在此俯视滚滚长江,怀着各种心情等待着一次难以预测的远行。
老街的最西头是超岸寺,民间称为潮安寺,始建于元代。《光绪丹徒志》记载:“超岸寺立西津渡口,旧为玉山报恩寺。”相传康熙南巡,由瓜洲渡江,遇上大风急浪,正当寻避时,康熙遥见岸上有一亭,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