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文档名称:

江西婺源篁岭民俗文化村发展规划--规划说明.pdf

格式:pdf   页数:2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江西婺源篁岭民俗文化村发展规划--规划说明.pdf

上传人:时间是个好东西 2012/2/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江西婺源篁岭民俗文化村发展规划--规划说明.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江西婺源篁岭民俗文化村发展规划
第一章概况与资源评价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篁岭村位于婺源县主峰海拔 1260 米的石耳山中,归江湾镇管辖。距县城约 30 公里处篁岭自然村地理座标:东¾118°06′″—
118°06′″,北纬 29°19′″—29°19′″,面积 公顷。

篁岭建村历史约 500 年,为曹姓所建。曹姓属于山东祖,由歙县篁墩迁婺源汪口河东迁至大鳙源后至篁岭,至今已到四十四世祖(计
26 代)。曹姓文人辈出。1934 年篁岭全村因火灾被毁,只剩祠堂。(资料提供毕新丁先生)

篁岭村隶属江湾镇栗木坑村委会管辖,四面环山,全村 186 户人家 600 多人。由于篁岭交通不便,易发生地址灾害。婺源县人民政
府在 1993 年和 1998 年先后两次鼓励村民集体搬迁下山,目前本村仅有村民 73 户,人口约 320 人。篁岭村地处山区,村落发展主要以农
业经济为主。
4. 自然地理环境
村庄地处中低山地貌区,地形复杂,四面环山,村民房屋分布标高 350—450 米(黄海高程下同),与山脚相对高差约 150—250 米。
山坡坡度总体上是从下往上逐渐变陡。山坡天然坡度一般 20—42°,局部达 42—50°,可建设用地较少。大雨或暴雨多发季节易引发滑
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村东北约 1200 米有栗木坑河。村西南约 300 米的山脚下即为晓容坑河。水资源丰富,水量充足,但季节性强。

篁岭村交通不便,全村与外界只有简易公路相通。路线蜿蜒曲折,雨季就无法通行。村内电力充足,用水依托山泉,水量受季节影
响较大。通信设施较完善。

(1)村落景观特色
村落布局依山就势,呈环抱状。山地建筑特征明显,建筑聚落鳞次栉比,层层跌落,呈线性布局,空间变化丰富。水口林位于村落
中心,80 多株红豆杉群,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梯田主要分布在村落南向,远处的梯田与背景的山林交织成景,近景的山脚下也多为
开垦成梯田的沟壑,疏密有致。河谷对岸的梯田景观,层层相间,远望如画,呈季节性变化。
(2)历史文化特色
篁岭的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特有的风水格局。村落整体形态以自然山川地势为依托,呈山环水抱之势。北依山体,藏风聚水。
1
江西婺源篁岭民俗文化村发展规划
南望河谷山峦,气象万千,去势开阔。是我国传统风水学的环境观的典范。
(3) 民俗风物特色
篁岭村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但现在已较少。民俗节庆主要有:
①初一开始吃年头,房头内的大潋、晓容、岭南等七个班来舞狮。
②初五开始十生会(从一周岁往上溯,每 10 岁一会),年纪最大的坐上门头,类似同年会。
③初六祭祖。
④十三驮灯,十三张仙灯(儿子),十四尊长灯、十五社灯。
⑤十三以后做常年,由同年人出钱,请道士做、在厅屋摆菩萨,管事者去“写”戏,定 4 本戏。做戏头一夜迎百子灯
(头年生子人家迎)。
⑥吃同年:清明(第二天),每个同年都要做一桌豆腐送到同年会。接仙,求雨也是同年会出钱,还要扮地戏。
⑦七月半每个同年人要做一把纸凉伞到汪帝庙去烧。同年会、吃清明都有“会”,并有会田。
由于篁岭可用地十分稀少,可谓“地无三尺平”。村民晒晾农作物只能使用竹簟晒在自家屋顶木架上。收获季节,房前屋后成了晒簟
的世界。长长木竿托起圆圆的竹簟,每到秋天晒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稻谷,形成婺源独有的篁岭“晒秋”农俗特色景观。成为画家和摄
影家的创作乐园。
二、资源现状评价

村落建筑景观和梯田山林景观是篁岭村最具价值的核心资源。民居、梯田、山林构成了篁岭独具特色的景观格局。因此整体性的保
护和规划是实现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村落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持较好,古树名木,独具特色的保护价值,群山环抱的田园村落,较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极具文化价值和艺
术吸引力的。

篁岭村落格局特征明显,依山就势。街巷高低错落,空间格局极富变化。村落建筑缺乏维护,基础设施原始落后,村内大部份房屋
闲置年久失修腐烂、倒塌,如要保持原有村落风貌,需对村落的内部环境道路、建筑、居民公用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修缮整治。

由于受地形条件限制,篁岭村交通非常不便且严重缺水,村民生产资料都在山北侧,建设用地极端缺乏。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第三
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由于地质条件易发灾害,婺源县人民政府在 1993 年和 1998 年先后两次鼓励村民集体搬迁下山。但由于资金等原因
未能实施完成。随着村落发展的逐渐空心化,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