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精选晏殊-《蝶恋花》教案.doc

格式:doc   大小:46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精选晏殊-《蝶恋花》教案.doc

上传人:朱老师 2022/8/26 文件大小:4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精选晏殊-《蝶恋花》教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精选晏殊-?蝶恋花?教案
?国文赏析? 晏殊 ?蝶恋花? 槛〔栏〕菊愁烟兰泣露
晏殊——?蝶恋花?
【教学目的】


【教学重难点】
〞更衬出人之“孤栖〞。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
?国文赏析? 晏殊 ?蝶恋花? 槛〔栏〕菊愁烟兰泣露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衬托与映衬。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怀抱的多情之物。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孟郊?古怨别?:“别后唯所思, 天涯共明月〞。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月多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而作者却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当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不也是情理中的事吗?后来,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怅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正是从同一方向去开掘明月这一意象的富饶而复杂的内蕴。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
?国文赏析? 晏殊 ?蝶恋花? 槛〔栏〕菊愁烟兰泣露
“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驰骋想象,作者亦当是朱颜尽改。而从结构上看,碧树尽凋,野外才能变得格外空旷,作者也才能骋目远眺。这样,“凋碧树〞又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的一种必要的铺垫。
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独上西楼〞,正面点出“独〞字,与上片的“双飞〞遥相照应,是章法谨严的又一实例。“望颈,既说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国文赏析? 晏殊 ?蝶恋花? 槛〔栏〕菊愁烟兰泣露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彩笺〞与“尺素〞都是指代书信。二词重叠使用,一那么是表示寄书意愿之热切,二那么表示欲书内容之繁富。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那么更增加曳不尽的情致。 “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作者另词有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踏莎行?〕另诗亦有句:“鱼书欲寄何由达,山远水长处处同。〞〔?无题?〕措辞相近,而不及此二句意味深长。
徐育民?历代名家词赏析?:作者工于词语,炼字精巧,善于将主观感情熔于景物描写之中。菊愁、兰泣、幕寒、燕飞、树凋、西风、路远、山长、水阔,这一切景物都充满了凄楚、冷漠、荒远的气氛,从而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从词的章法结构来讲,以时间变化为经线,以空间转移为纬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