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教育学的由来与使命
一、教育学知识的流派演变
1、 实在论一一自然主义教育学。
17-18世纪是哲学、科学与文化振兴的世纪。在教育领域产生了 第二次文艺复兴运动:要求把教育的着眼点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转 到现实生活中来,重新考虑自身的力量 使得这种筛选成为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客观上形成人的发展差异 的同时又在通过教育尽量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差异。
二、教育的个体功能
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教育培养个体的主体性
个体的主体性包括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主体意识是人对自我 的主观能动性的认识,而主体能力是指主体认识、改造自我内部和外 部对象世界的能力。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表现。
(2)教育促进个体独特性的形成
个体独特性表现在人的个性心理上诸如爱好、兴趣等,多取决于后天 的因素,尤其是教育的作用。教育因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 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充分开发潜力,形成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2、教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社会化;(2)促进个体行为社会化;(3)培 养个体的职业意识角色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大论述)
教育的社会功能可分为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与文化功能。
1、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具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教育发挥维系政治稳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 用。在阶级社会里,无论什么时代,也无论是哪个国家,掌握政权的 阶级总是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掌握支配教育的优先权,为社会各个部 门、各个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输送需要的合格公民。
第二,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养的社会公民。这是教育维系社 会政治稳定功能的另一突出表现。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要通过教 育培养自身所需要的、具有一定政治素养的社会公民,以便维系社会 稳定、平稳的发展。
第三,教育通过宣传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 舆论为政治服务。教育也是宣传思想的工具。它可以通过学校这块阵 地,通过教材内容、师生的言行向受教育者灌输一定的政治、哲学、 道德等思想,形成有利于政治发展的意识、舆论,从而达到维护社会 政治稳定的目的。
(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变革的功能
第一,教育事业在促进受教育者科学素养提升的同时,也在不 断地提高受教育者的民主意识,以此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第二,教育的普及,深深地蕴藏着一种变革社会、促进社会发 展的力量。教育的普及水平的提升,将会更有力地推动社会政治的变 革与进步。
2、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结合在一起。教育 的经济功能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得以加强,这一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
(1) 教育通过生产人力资本,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2) 教育通过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科学技 术的再生产及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手段,这些新的科学知识技术应用 于生产领域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3、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在受制于文化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文化。
(1) 教育对文化的传播、保存与交流功能。
文化的传播可分为传递和交流。通过教育,文化从人类的精神 财富转化为个体财富,所以教育具有保存文化的功能。教育在发挥交 流功能是双向的或多向的。
(2)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的文化选择有两个标准:一是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 文化,二是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系统的、科学的、基本的文化。
教育的文化选择形式总体上有吸收与排斥两种。教育对文化的选 择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变现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范围不断扩大,选择的重点也会发生转移。
(3) 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教育的文化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通过对文化的传承 实现着文化创新;二是教育本身创造、拓展、更新文化。教育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既可以直接创造文化,也可以通过培养创造性人才间接的 创新文化。教育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还有对文化的融合入、选择、保 存、交流和批判功能,这本身也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成分。
第三章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一、教育价值:作为客体的教育系统对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的发展需 要的满足,即理解教育价值概念的核心是把握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
(受教育者)的需要与教育系统(主要指政治、经济、文化)的属性 两者之间的价值关系。教育价值的基本表现方式就是教育对社会主体 和个体主体发展需要的一定满足。
二、 教育价值的分类
通常把教育价值划分为教育对个体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