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课件是把双刃剑
浒山街道南门小学唐汉威
每一门学科的编排均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开展效劳。品德课尤其如此。这一点仅从低段的《品德和生活》转变到高段的《品德和社会》就可窥一斑。社会是个万花筒,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并以社会小主人的积课件是把双刃剑
浒山街道南门小学唐汉威
每一门学科的编排均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开展效劳。品德课尤其如此。这一点仅从低段的《品德和生活》转变到高段的《品德和社会》就可窥一斑。社会是个万花筒,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并以社会小主人的积极姿态投身社会,把这个世界打扮得更美妙?如何使我们的品德教程深化到学生内心,更好地指导学生理论?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品德老师面前的课题。但在课改的过程中,有的老师没有很好地认识到课改的真正目的,只在课上一味追求展示过程中的精致和花哨,尤其注重课件的制作,这是违犯品德课程改革的初衷的.
去年,我们品德教研组在研讨六年级下册《品德和社会》第二单元“为了美妙的生存环境——环境保护”这一章节时,深深感到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开放而有活力的品德课才更灿烂、更有灵魂、也更吸引学生。
执教前:那一次,执教老师是小王。她是一位年轻老师,课前花了很多心血搜集资料。她扛着摄像机去附近的快餐店拍摄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情形,去农贸市场拍摄垃圾袋的使用情况,用大量照片捕捉人们丢弃垃圾的行为,又上网查阅其他资料,做成了一个精致的课件,便兴致勃勃地上课了。
老师意图:以课件为载体,用大量详实的数据资料告诉学生:城市塑料垃圾的消耗量和废弃量非常惊人,这些塑料不易降解,所含成分有潜在危害,影响环境质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垃圾形成垃圾分类、垃圾再利用的行为意识。
执教中:一开课,小王老师展现给孩子们的便是一个特写的镜头:散落在田间、路边及草丛中的塑料餐盒,不幸被放牧的家畜吞食,之后家畜的安康受到影响,临死前还流下了痛苦的眼泪。这个画面震慑人心,一下子把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听课老师的心紧紧地揪结在一起。小王老师运用课件辅助教学的才能给每一位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化的印象。之后,小王老师又以课件为载体,一幅幅画面,一个个镜头,一段段文字资料,无不展现“白色垃圾”“哇—-哇-—"的惊呼声,显然这司空见惯的生活垃圾产生的宏大危害是学生不曾料到的。毋庸置疑,这些放大的镜头,这些集中的画面,“白色垃圾”的概念,关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小王老师以课件为媒体,逐步向学生们浸透着。但是,,课件主宰着一切!小王老师把对课的预设全融入在了课件中。孩子们在课堂上俨然成了一位位小观众,听课老师便成了一位位大观众了。我不禁哑然失笑。明显的,小王老师过份夸大了课件的作用,忽略了根本性的一点:即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这堂课中,课件只考虑到如何辅助老师的教,却完全忽略了如何辅助学生主体性的学习。虽然课堂中师生有互动,有问答,可这只是外表的,老师将自己的储藏知识灌输给学生,虽然学生有所获准,但那只是浅层次的,并不能深化触动学生的灵魂,当学生参和的热情被压抑时,这样一堂没有发扬学生主体性的课是冷冰冰的,外表的热闹并不能掩盖课的失败。
执教后:课后的研讨会上,我向小王老师诚恳地提出了批评意见,明确指出这堂课中的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