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到流坑旅游过的游客,对流坑印象最深的地方,除了流坑精美的故建筑群以外,莫过于古代流坑科举之盛,人才辈出了。当他们听到导游介绍流坑古代曾出过文武两状元、34个进士、78名举人,秀才多若繁星时;当他们看到状元楼、廷试进士、贡元、科甲联芳等牌匾时,绝大多数对中国历史不太了解的游客都会问:“古代的进士、举人相当于现在什么学位?”我有一次听导游是这样回答的:“秀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中专生,举人相当于大学生,进士相当于研究生。”这真是惊人之语。为此,我搜集了一些资料,将我国古代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作一简单介绍,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的了适应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废除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隋炀帝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武则天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忠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公元972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
明朝自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起开科举,首先是院试,参考者统称为童生,考试人员范围是所在州县。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考试合格者称院试合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秀才摆脱了平民身份,并享有某些特权,比如可以免除本人的徭役,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下跪等,在称谓上则被称为“相公”。但不享受国家俸禄,往往靠教书、卖画等为生,所以说是
“穷秀才”。清代郑板桥中举前就在扬州以卖画为生,当时名气不大,画卖不出去,生活颇为潦倒。中进士、当官、辞官后又在扬州卖画,由于名气大了,他所画的画不但卖得快,而且价格高。有感于此,他特意刻了一枚印章盖在画上,叫“二十年前旧板桥。”
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少数各府、州、县学中的优秀生员被选拔为“贡生”,直接进入国家最高学府京师国子监学习成为监生。(在清代,生员可以经管理一省教育的最高官员学政考选升入国子监读书,因为是“贡献给朝廷”的生员,故称贡生。清代的贡生有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五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