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23卷第6期地震学报 ,
2001 年11月(615~621) ACTASEISMOLOGICASINICA Nov.,2001
文章编号:02533782(2001)06061507
台湾集集地震近场地震动的上盘效应
俞言祥高孟潭
(中国北京 10008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摘要 1999年9月21日(当地时间)
法对台湾集集地震的加速度峰值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这次地震的水平与垂直向的加速度峰
,位于断层上盘和下盘上的加速度峰值与从衰减关系所得到的
结果相比存在不同的系统偏差,断层上盘地表的加速度峰值较高,而下盘地表的加速度峰值
,加速度峰值的分布相对于断层
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性,、地震危险
性分析、设定地震研究与震害预测等工作中,应考虑可能地震的震源机制特点,以便使所用
的衰减模型更能反映不同地震环境地区的地震动分布特征.
关键词台湾集集地震地震动断层上盘效应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地震动衰减关系模型的研究中,考虑的参数通常简化为地震动(加速度、速度、位
移、反应谱、持时等)、震级、距离、,人们发现
张性地区与压性地区的地震动衰减特征有差异,逆断层型地震的近场加速度峰值一般较
,很多近期的地
震动衰减关系模型已开始考虑这种影响(Boore犲狋犪犾.,1997;Campbell,1997;Sadigh犲狋
犪犾.,1997),但考虑的方法通常是在衰减关系模型中简单地加上断层类型(styleoffaul
ting)因子,在同样的震级和距离下,逆断层型地震的水平加速度峰值比走滑断层型地震的
大20% ~30%.Abrahamson 和 Somerville(1996)研究了 1994 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Northridge地震的近场强震记录和其它逆断层型地震的强震记录,发现断层上盘的加速度
峰值系统地高于下盘的加速度峰值;之后,在他们提出的衰减关系模型中,除考虑了断层
类型因子,也考虑了断层上、下盘的影响(Abrahamson,Silva,1997).
在国内,所使用的地震动衰减关系模型一般是椭圆模型,没有考虑断层类型的不同对
地震动大小的影响,
易发生逆断层型地震,如龙门山断裂带、天山、祁连山以及台湾地区等;一些重要城市如
成都、乌鲁木齐、兰州、西宁等则处于逆断层型地震的威胁之下,在进行这些地区的地震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项目(G1998040700)子课题(95130604)
地球物理研究所论著01AC1022.
20001114收到初稿,20010921收到修改稿并决定采用.
书
616 地震学报 23卷
危险性分析、设定地震研究和震害预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