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ppt

格式:ppt   大小:2,259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ppt

上传人:neryka98 2017/8/17 文件大小:2.2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华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

主讲:王心刚
一、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The 24 Solar Terms) ?
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起源及发展
1、起源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用于指导农业耕种。
由于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 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因此,二十四节气主要适用于我国北方地区。
二、起源及发展
最早的书面记录可以追溯到《尚书•尧典》。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二、起源及发展
到西汉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22年),《淮南子·天文训》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由邓平、司马迁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三、顺序特点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一一相间。
四、节气的划分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四、节气的划分(图示)
五、规律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六、平气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计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即一个月之内有一节一气,每两节气相距,平均约三十天又十分之四,,故约每三十四个月,必遇有两月仅有节而无气、及有气而无节者。有节无气之月,即农历之闰月,有气无节之月不为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