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猪瘟 (Swine fever)
又称猪霍乱(Hog cholera),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和野猪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死亡率极高。
急性以败血症(高热稽留,小血管变性而引起的广泛性出血、梗死和坏死。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慢性以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为主要特征。
我国定为进境动物一类传染病。
历史与现状
自188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首先发现本病后,百余年来猪瘟在世界上各养猪国家都有不同程度流行的报告。
1984年,国际兽疫局(OIE)规定了新的动物传染病分类法,将一些可在全球范围内传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给动物和畜产品国际贸易带来严重影响的传染病列为A类。本病即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是国际检疫的重要对象。
猪瘟在我国不知从何时开始发生,据1935年的调查报告,我国绝大部分省区都有猪瘟发生,经济损失巨大。
病原
属黄病毒科(Faviviridae),瘟病毒属(pestivirus) ,是一种泛嗜性病毒,分布遍及全身各种器官和组织,自然感染只侵害猪,引起全身性败血性感染。
病毒核酸为单股RNA,为二十面体球状病毒,有囊膜,含类脂质,对乙醚、氯仿和脱氧胆酸盐敏感。
猪瘟病毒
病毒的培养: 猪瘟病毒的生长脱离不了猪的组织,本病毒用细胞培养时以出芽的方式陆续释放,在多数情况下,不出现细胞病变。最常用的是猪肾细胞。 因猪瘟病毒不能致细胞病变,故通常应用荧光抗体技术以检出细胞培养物内的病毒。
抵抗力: 在50℃可存活3天,在37℃可存活7天但不能存活15天,-70℃可存活多年而不明显丧失感染性。病毒在尸体、血、尿腐败后2 ~ 3天内灭活,骨髓中的病毒即使在腐败情况下,仍能保持毒力达15天。 最经济有效的消毒药为1~2%烧碱加5%石灰乳。5%氨水消毒被病毒污染的圈栏、饲槽等,喷洒后经3小时(25℃)试验,获得确实可靠的消毒效果。
流行病学
无地区性,几乎所有的欧洲、非洲、亚洲和澳洲都有猪爆发此病的记载。
易感动物:猪(包括家猪、野猪),不分年龄、性别、品种。
传染源:主要病猪,带毒猪(种母猪)。怀孕母猪感染猪瘟无症状,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复制,致小猪弱胎、胎儿出生后,不能站立,颤抖,这种胎儿就是传染源,这种胎儿发育不良,很快死亡。
感染途径:
自然感染的途径:主要是从消化道,但也可以通过呼吸道(经鼻腔粘膜)和眼结膜,此外,破裂的皮肤或去势时的伤口也可以感染。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健康易感猪群,潜伏期2 ~ 20天,最初最急性死亡;一周后,陆续发病;2周后到达高潮,3周后趋向平稳,故病程陆续持续1月左右。
流行特点 无季节性,初次传入易感猪群,首先最急性,1 ~ 3周,出现多数急性病例,以后则多为亚急性或少数慢性病猪。病程稍长者,常发生继发感染,发生“肺型”或“肠型”猪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