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国际体系转型与东北亚多边制度安排构想
摘要:构建一种符合时代精神和特质的地区新秩序是东北亚国家的当务之急。冷战遗留的僵化结构已然失去了解决东北亚复杂问题的实际效力;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客观上要求构建一种新的地区安全框架;中日韩为主体的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制度化与功能性亟待加强。构建东北亚地区新秩序须有一个综合方案:一是加强经济领域的合作与互动,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二是增进安全领域的对话与协调,促成地区信任与合作机制;三是加强文化领域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共有理念”的认同。在这一渐行渐进的梯级过程中,必须遵循五项基本原则,即平等互利、互信协商、互相尊重和共同发展、循序渐进、开放性。
关键词:东北亚;体系秩序;转型;制度安排
冷战的终结导致国际政治中全球性要素影响力的下降,地区动力左右国际和国内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东北亚是世界上总体经济实力和经济互补性最强的地区之一,同时是世界经济体系中最富活力的一个地区。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胶合制约,导致实况中的东北亚国家间关系十分微妙,一直以来缺失一个稳定的区域协力组织,难以形成地域集团优势。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东北亚国家经济潜力的有效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们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符合时代精神和特质的地区新秩序成为了东北亚国家必须应对的一项紧迫课题。
一、体系转型中的东北亚国际秩序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的国际环境和社会情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冷战时期形成的赖以维系地区和平与稳定的诸多条件已然产生巨大变迁,新的条件尚处于建构和整合阶段。从制度安排角度来说,东亚地区并不缺乏经济、政治以及安全方面的多边制度形式,既有区域合作组织——东盟,又有泛亚太多边合作机制——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东盟地区论坛(ARF)。尽管这些组织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东北亚地区而言,前者力量过于薄弱,后两者则过于宽泛,均难以有效发挥专注于地区事务的制度功能。从时代要求的客观必要性而言,东北亚地区正处于秩序再造的重要转型时期。
冷战的结束特别是反恐战争以来,东北亚地区安全环境与国际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安全困境的强度不断增大,军备竞赛的风险不断增强。美国依然固守
“冷战思维”,继续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同盟关系,并将西太平洋作为其全球战略调整和军事基地整并的重点区域,妄图借美日同盟主导东北亚事务,成为恶化东北亚地区安全态势的严重因素。
作为冷战遗产一部分的朝鲜核问题的反复发作,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强权战略与朝鲜国家生存战略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了美朝之间始终存在安全困境的实际情况。这种社会情势非但未因冷战的结束和克林顿时期美朝关系的短暂改善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反而在政治心理上加重了两个国家的负担程度。朝鲜核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效应是,美朝之间的安全困境扩散到了整个东北亚地区,泛化了其他国家对于自身安全的疑虑和担忧,加强军备力量成为了一些国家所谓的“理性选择”。由于东北亚地区并不存在类似于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SCE)的专门的常设性区域安全机构,而只存在美国主导下的双边军事同盟,持续恶化的安全环境与安全态势增加了导致严重的地区军备竞赛的风险性,且军备竞赛的强度和进度很难得以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