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通向世界的两条道路——海尔与格兰仕国际化战略分析
   海尔和格兰仕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两个家电企业。在它们的国际化道路上,一个强调品牌,一个宁愿贴牌;一个多元扩展,一个专营一业。如此截然不同的战略,却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功,其中的奥妙在哪里?
    海尔:
    海尔从1999年1月实施跨国经营发展战略,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目标是要把海尔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海尔突破“中国——世界”的市场对应观念,建立起完整的全球市场观念。通过产品质量的认证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之后,海尔采取“先难后易”的策略,首先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建立信誉,创出海尔国际化品牌,然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占领发展中国家市场。
    综观海尔的国际化道路,可以将其发展目标归结为五个“全球化”:
    一是设计全球化。目前海尔已在海外建立了8个设计中心,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在海外建立设计中心的目的是整合这些国家的优势资源,以提高海尔的全球竞争能力。
    二是采购全球化。海尔每天购进的原材料达26万种,为了寻求最好的供应商,海尔利用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招标采购。目前海尔供应商中进入全球500强的企业有44家。为了建立牢固的供应商体系:海尔建立了两个工业园以吸引国际大公司投资配套。海尔对供应商体系的要求不仅仅是供货,还要参与产品的前端设计,融入海尔的市场化链条。
    三是制造全球化。海尔共有8个工业园,其中2个在国外(美国工业园和巴基斯坦工业园);共有50个工厂,其中13个在国外。这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制造基地能以最快的速度向全球客户提供产品。
    四是营销全球化。海尔分布在全球的4万多个营销网点和12家海外销售公司,正在努力实现全球营销活动的互动、发展和创新。海尔美国公司的销售经验可以被海尔欧洲公司学习,海尔欧洲公司的经验可以被海尔中东公司采纳。海尔经常召开互动会,通过相互交流,让每个地方都发展起来。2001年,海尔集团在总销售额达到602亿元的同时,出口创汇4,2亿美元,同比增长50%.
    五是资金运作全球化。2002年,海尔集团利用中国加入WTO之后金融业逐渐开放的机会,联手纽约人寿和巴黎银行,相继成立了两家中外合资企业,进入保险业和银行业。此前,海尔集团已经控股青岛商业银行、鞍山信托、长江证券。海尔在国内A股已有1个上市公司:2001年底,在香港主板市场,通过入主“中建数码”,成功实现了在香港的借壳上市。
    按照计划,在未来3年、海尔美国公司将争取在纽约上市,海尔欧洲公司将争取在米兰上市。海尔发展金融业务的目的是实现产业与金融的紧密结合,通过产业和金融这两个车轮,驱动海尔国际化经营的快速发展,从而把自己打造成为具有产业和金融优势的新型跨国公司。
    格兰仕:
    格兰仕集团的前身是广东顺德市一家乡镇企业——桂洲羽绒制品厂。1991年,从日本东芝公司引进微波炉全自动生产线,1992年正式投产。1999年,格兰仕销售收入达30亿元,%,出口突破1,1亿美元,进入中国出口200强(国内家电企业进入出口200强的只有海尔和格兰仕两家)。2000年,格兰仕的生产规模已达1200万台,国内市场占有率升至 %,销售收入达到57亿元,产品畅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