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解释历史中的文人小调.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解释历史中的文人小调.doc

上传人:cj83252951 2017/10/27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解释历史中的文人小调.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解释历史中的文人小调
历史只发生一次,不会再来。因此,在解释历史时,很难有太多做文章的空间。虚构的想象力,在有些学科可能很有用,在历史学上却没有用武之地。
但前代史学大家卡尔()指出过,历史学家常有一种秘密的偏好,喜欢做一种“无谓的聊天室游戏”(idle parlor game),那就是对历史做一种反事实的探讨。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埃及女王克里欧佩特拉的鼻子”问题。埃及女王美艳绝伦,罗马大将安东尼就在她的裙下臣服,最后身败势亡。17世纪法国思想家巴斯噶(Blaise Pascal)就说过:“埃及女王的鼻子如果长了几寸,世界历史必将改观。”他这话就是“反事实”(counter factual),虽没什么道理,却是个有趣的虚构话题。
前代大史学家汤恩比(Arnold Toynbee)也有过例子,他说亚历山大大帝如果不是32岁就英年早逝,而是多活了几十年,人类历史会变得多么不同。在历史过程里找一个关键事件或关键人物大做虚构文章,就如人们每天看新闻后发表感想相同,的确可增加许多人生趣味,也可增加许多似乎是真的知识。
人们对历史事实大做反事实的虚构文章,如果虚构的不离谱,俨然成了一个小学派。这种反事实的文章被称为“如果不是主义”(what ifsism)。例如公元前701年,亚述王辛那赫里布率大军包围耶路撒冷,但因突然爆发瘟疫,耶路撒冷遂得以保全。如果不是瘟疫,耶路撒冷一定城被破,人被俘,而在那个时代,其结局差不多是人口灭绝,犹太族消失,后来的基督教文明根本不可能出现,以西方角度那可是场影响历史最大的瘟疫。
再例如,1941年希特勒挥军攻苏,造成巨大的耗损,如果他不是攻苏,而是跨过东地中海,占领叙利亚和黎巴嫩,进而入驻石油重镇伊拉克,则二战时德国最脆弱的石油问题将不存在,最后胜利的可能是德国而非英美,美国就不会有战后的霸权,而没落成一个香蕉共和国。
上面这几个“如果不是主义”的虚构文章,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我认为它至少无害,而且在心态上还相当正面。因为历史上有一种成王败寇的价值判断通病,胜利者很容易将自己的胜利归因于“历史的必然性”,但有些成败并不那么必然。这种“如果不是主义”至少可以提醒历史家,疫病与天候有时在历史上扮演了比人更重要的因素,美英也没有多么杰出,石油比他们的人为努力可能更重要。

在历史过程的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身上做“如果不是主义”虚构文章,这对历史事实而言,等于是在翻案。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