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抓住招生分配市场
探索职教办学新路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传统的职业
技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迎接挑战,成了每
一个职教工作者思考的问题。近几年来,我校在江
苏省商业厅领导和教育部门的指导下,以邓小平同
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学习贯
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商业中专校如何
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一些探索,特别是在学生工
作方面,重点抓住了招生和分配两大市场大胆进行
改革,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教育是一
项复杂的培养人才的工程,人才要走向社会,为社
会经济发展服务。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学校
教育的活力,使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互相脱节,劳
动力过剩与人才的匮乏同时存在,必然阻碍经济的
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大胆改革,积极探索教
育发展的新路,才能走出人才培养的误区。而市场
经济的确立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促使我们确立新的
办学指导思想,走出一条新的办学路子。作为一所
商业中专校,我们要确立立足商业、面向社会办学
的思想,改过去“以学校为中心”的办学模式,为
“以市场为中心”的办学模式,瞄准市场需要、社
会需要,市场、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
而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两头在外”,关键就是要抓好
招生和分配两大市场,学校有了稳定的生源,学生
毕业后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一所学校才能生存
和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根。
我们这所商业中专校,担负着为第三产业培养
中等专业人才的重任。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在不断完善,社会生产的结构不断在调整,第三
产业飞速发展、其发展速度远远快于第一、第二产
业。而第三产业的人才素质却不容乐观,从业人员
素质普遍较低,人才的结构分布也不尽合理,实用
型、复合型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尤为紧缺。就这一
点来看,我们的培养任务是不轻的,但同时也给我
们的自身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如果我们能够抓
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自我,就能使学校教育走
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
见》中指出“,要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
中后三级分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大
部分地区以初中后分流为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到年要“逐步做到的初中毕业生进入
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中心”“、各类中等职业学
校年招生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数的比例,
全均保持在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
市可达。这一目标是鼓舞人心的,为了实现这
一目标,我们从现在起就应积极行动,挖掘自身潜
力,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尤其是要抓住
招生和分配两大市场,搞活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
发展培养大量的中等专业人才。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近两年的实际工作中
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就招生和分配两个方面
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主动进入招生市场,自有源头活水
俗话说“: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在市场经济
体制下的职业中专教育必须变“等米下锅”为“找
米下锅”。过去招生计划完全由国家下达的局面打破
了,在这种情况下,等学生找上门显然已不能适应
改革的需要,职业中专学校只有主动适应形势发展,
主动进入招生市场,才能找到源头活水,才能实现
生存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个“结合”,形成共识
( )国家指令性计划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在招生工作中,我们坚持以国家指令性计划为
主,招生主体执行国家计划,不折不扣的完成计划
内公费生、自费生的招生任务。同时,以市场需求
为导向,招收一些计划外自费生、岗位培训生及职
业中专性质的学生。因为我校地处经济发达的苏南
地区,一部分考生分数较低,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的学生又希望花钱学些本领,招收计划外自费生、
职业中专生,既能满足他们求学的愿望,又能减轻
社会压力,为社会多培养些人才,在完成国家指令
性计划的同时,招收一些计划外的自费生、委培生,
是我校探索拓宽办学渠道,争取多方集资办学的一
条新途径,是提高办学规模效益,缓解学校经济困
难的一项新的尝试,也是提高师资实践业务水平、
扩大学校声誉的一个有效举措。
( )学制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
以往我校招收的学生学制均为四年,从年
开始,我校除计算机应用专业保留四年制外,其他
专业均改为三年制,以便早出人才,为一些人才需
求量大,自己没有能力培养的单位进行岗位培训。
现已为无锡金城宾馆培训了一批服务员,为东亭开
发区培训了两批财会、市场营销的管理人员,为中
国扬子电气公司遍及全国的维修检测人员进行了分
期培训。这些岗位培训生的实习时间长则三年,短
则两个月,以委培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