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分析
2、教学目标分析
3、教学重难点分析
二、教法分析
三、学法分析
四、教学综合设计
1、课前准备
2、教学过程
3、巩固新课
4、课后小结
五、教学反思
课件导航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是《思想品德》(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第二课时的内容。通过第一课时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人格尊严权的内涵,集中表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本课时将进一步具体说明其中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使学生懂得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合法权益。
本课对应的课标要求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部分——“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姓名权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反思自己在与同学交往中侵犯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不良表现,体验给受害者所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责任意识;加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行为;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姓名与肖像权的能力,能够运用法律武器追究侵犯者的法律责任。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肖像和姓名是一个具体的人的两大外在标志;懂得姓名的作用,姓名权的含义和内容,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懂得肖像的含义及作用,肖像的内容,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侵害公民
肖像权和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难点:公民在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维护
他人肖像和姓名的义务。
依据:在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对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认知
较差,在生活中侵犯他人此类权利的事情以及自身权利
被他人侵犯的事情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出于好奇好玩、
不懂尊重他人以及现代科技的发展,在网络上恶意损毁
丑化和使用他人肖像的行为屡见不鲜。因此有必要教育
学生重视和维护他人和自己的合法权益。
1、问题教学法: 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调查分析法: 通过学生对周围侵权现象的发现与调查,了解现实生活中种种侵权行为,引发学生思考,加强学生情感体验。
3、案例教学法: 再现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了解并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
4、体验教学法: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权利的意义,从而激发他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尊重他人权益的意识。
二、说教法
三、学法分析
1、合作交流法:学生通过小品等一系列活动及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合作意识,培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体验学习法:通过玩游戏和小品演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法律的兴趣,更有助于情感的理解与升华。
教学综合设计: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一、我有肖像权
1、肖像的含义及作用
2、肖像权的含义及内容
3、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及后果
4、依法维护肖像权
二、维护姓名权
1、姓名的含义及其作用
2、姓名权的具体权益
3、侵犯姓名权的具体行为
4、依法维护姓名权
游戏环节
规则:先请两位同学上台,并把眼睛蒙住;然后随机点几名同学站到他们面前让他们猜猜(她)谁?
观察并归纳这两位同学各自通过什么方式来猜中的?
如:听声音,摸相貌,叫名字等方式(设计意图)
名人图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