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人人都是交际花.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人人都是交际花.doc

上传人:好好用的文档 2017/11/13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人人都是交际花.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人人都是交际花
人真是一个爱好沟通的动物。技术的发明,似乎就是为了让人更加容易地获得沟通。于是,人们处于一种“不沟通,勿宁死”的状态。虽然我总在想,一个人用于孤身的学习、思考、工作的时间,应当远远多于聚众的时间,否则,天天见面,哪里来的那么多话说?哪里有那么多的机遇要创造?
还有多少时间用来完成必要的进步呢?碰撞啊、头脑风暴啊、出点子啊、做策划啊,批评啊、点拨啊、启蒙啊、争鸣啊,好像人人都具有良好的才能,能够在大众的漩涡中屹立不倒。不仅仅是成年之后,也是在未成年之时。大家都把时间用在与他人的交流上,把时间奉献给了大家。
有些人跟我说她是个交际恐惧症,“在人群中不知如何是好”。但恰恰是这个人,天天呼朋唤友,东窜西跳,搅扰他人,残害自己――但仍旧在与朋友的密语中,说自己如何如何的对这个世界感觉到厌烦和不适应,对两人以上的空间感觉到如何如何的不易消化和应对。我能理解这样的人,即使没有怎么读过心理学,我也猜得出她这是“以毒攻毒”,用大无畏的精神来面对“惨淡的人生”。可是,我仍旧对她和被她的疯狂所席卷的同伴们抱有略略的同情,虽然,她的同伴也许患有同样的症状。

中国人不喜好在家庭里会见陌生人,所以,房子设计得多半不考虑“公众需求”。他们的屋子只有血亲或者姻亲们才能进入,除此外,能够自由出入这私密空间的人,多半是这所房子的主人有所欲求的人。我在北京上大学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你跟你的北京同学再好,你的同学也不会请你到他家里去玩。大家见面,上学时自然是在学校里,工作后就只能在酒馆中。海子说得好,“我本是农家子弟”,现在“误入城市和酒馆”,沾染了一身不亲切的恶习。再好的朋友,如果只能在酒桌上劝劝酒,叙叙旧,互相搀扶着上厕所,争着付账,总觉得不是个滋味。
但也就是我们这样的人,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公共场合――多半是饭馆,请你吃饭是一个包容百态的词,内中可有无限丰富的取向――交际。城市是个“善于发现才能”的地方,只要你身上略有点让人敬佩或者让人追求的地方,你就无处藏身。你喜欢组织,那么你永远处于打搅他的状态;你不喜欢出头露面,但只要你有一点点让外界把信息传达到你身上的可能性,你就会被人打搅;而你一旦处于寂寞,想找个人说话,你完全可以在几分钟内凑上一个排的人来陪你说话。

北京由此也获得了“论坛北京”的名声,这话与“北京侃爷多”实际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一天晚上,我和一个医生朋友一起吃饭,本来两人许久未见,想来有许多知心话要说。快吃完时,他拿起电话拨了个号码,对方传出略带醉意的声音,说我们在某某某酒店呢,你过来吧。于是我们打车过去;其实这边也已经是杯盘狼藉了,正好起身结账和打包;于是又给另一个人打电话,另一个人也在主持某桌席面,于是又有更多的人打车同去会此人。然后新朋旧友们在酒桌上面红耳赤地见上一面,说上几句意味深长的略带黄色的玩笑话,然后就又各奔前程了。到此时看看腕表,已经是凌晨一点多。有几个不死心的,还要到后海去泡吧,弄到天快亮才回,于是有的到办公室小憩,有的干脆就在自家附近的旅馆里开房间,免得打搅亲人。
如果说这样的交际带有极大的虚幻性,那么很多正儿八经的讨论会和学术会议,也开始带上了狂欢和游戏的性质。参加会议之前,你看“通知”上那些严肃得近乎要教训人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