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人人都是势利眼
很多次注意到《势利》这本书是因为它在书店里被摆在推荐的位置,迟迟没有买是因为,每一次购置行为,哪怕只是一本书,都是一场很微妙的心理博弈,你会在心里迅速掂量,哪怕这种掂量很微弱,“我为什么要买?是否值得?”
事实上,尽管阅读是一种个人体验,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完全依靠自己的经验和喜好去判断一本书的好坏以及是否值得购买。书腰和封底广告上的名人名字越来越多,某某和某某和某某某联合推荐,那意思是,你看,这些名人们正在阅读它,你的口味和品味是否与他们相同呢?
“某某名人看的书”,看“某某名人推荐的书”,这种当下流行的推销书的手段基本上可以在《势利》一书里被归到“拿名人名字开路”这一类势利类型里。作者艾本斯坦对于这类势利眼的阐述是:“拿名人名字开路是某些人的一种表演艺术:通过把自己和某个名人的名字拉上关系来确立自己的优势地位,同时让那些没有类似联系的人对这种魅力倍加渴望,觉得自己单调乏味的生活毫无希望。”作者紧接着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从前有个笑话,某人曾这样说:“我再也不会拿名人的名字来说事了
!这话我前些天跟伊丽莎白女王和教皇也都说过。”由于这个笑话过于典型,你读到这里一定会心领神会地哈哈一乐,同时想起你经历过的别人或者干脆就是自己曾经使用过的“拿名字开路的艺术”:“那个谁谁谁,我认识的,我跟他一起吃过饭。”而实际上,说这话的人很可能只是在某个几百号人的大酒会里远远地看见过那谁谁谁,或者只是在某个论坛上奋力地拨开人群挤到那谁谁谁前递上去过一张名片。这样的招数屡见不鲜,那是因为,尽管艾本斯坦说“拿名字开路也是一种趋炎附势的行为,一种很廉价的方式”,不可否认,这种行为和方式在功利社会中是一种有效手段。
如同书的前言所述:“这是一本关于势利的复杂、危险和混乱的书。它一点也不好玩。”《势利》用一本书的篇幅非常细致地描写了势利存在的方方面面以及不同类型和体现:职业、品味、阶级、教育、政治、圈子、时尚、文化、饮食……作者先从自己开刀,交代自己的势利经验,并且承认,“在年轻的时候,我就是一个不错的狡猾的地位辨认专家了”。书中更随处可见一些大名鼎鼎的人物被作为势利眼的典型例子,比如安迪?沃霍尔,作者辛辣地讥讽到,“当自己还不算是个名人的时候,安迪
-沃霍尔就喜欢和名人沾边。他是那种喜欢往上爬的势利眼”。“时尚和那种向上爬的势利眼总是安迪-沃霍尔企业里的主流力量。……所以,要说谁在这行里干得最好,还是我们的安迪啊!”
我一直在想:用整整一本书谈论“势利”,到底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