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加勒比牧鱼人
在近海,既存在过度捕捞,又存在着因养殖而造成的污染。而高迪教授却想要像放羊一样来养鱼。他的“移动鱼箱”跟随着洋流,哪里鱼多鱼肥就往哪里去,把远洋和深海都变成他的渔场。
在加勒比海南部的波多黎各海域,直径20多米,钢架搭成的球体在远海放流,浑身被三角形的“鳞片”包裹,三分之二的部分没在海水中。
放心,这不是海盗船!
球体里安装的是GPRS导航系统和螺旋桨,“船长”则是麻省理工学院水产业工程中心的总监克里夫•高迪。
开拓更深更远的渔场
当高迪发现全球70%的鱼类已经处于被开发的状态,而过度捕捞仍在发生时,他就感觉不对劲了。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到2030年,人类对海产品的需求将较当前增长40%。而高迪则发现近海海产因为过度捕捞
,繁殖速度下降,除了个头变小之外,味道也差强人意。
而且“在那些固守在岸边浅水区的渔箱里,用人工饲料喂养的鱼群的排泄物还会污染海水,而当疾病和海啸来袭,它们毫无招架之力。”
“为何不能让渔箱随水流移动,像鱼群一样,到深海去。”这样既能缓和近海因过度捕捞而产生的污染,也免去远洋渔船出海的兴风作浪。事实上,高迪发明的渔船要高明的多,他给自己的渔箱装上马达,一路向远海进发,都不必跟着这个“球”出海,只需要在岸边拨弄一下遥控器上的方向键就行了。
不久前在波多黎各下海的“移动渔箱”是高迪接到的第一批订单,但波多黎各并不是“移动渔箱”首次试水的地方。获得订单之前,高迪的“渔箱”在三年间,只是一个实验品。“远海深水区域的海水更干净,水的流动性也更好,并且还有天然的食物,这里养出的海产,味道更好。”但是,高迪也深谙远海的险恶,“太多不利于人类管理的因素,智能化和自给自足的能量才是关键。”
高迪和缅因州海洋养殖技术开发公司合作, Pen的“深海移动渔箱”在韩国和墨西哥下海实验了。数百块表面涂有一层乙烯基树脂涂料的三角形面板
,包裹在通过电镀方式拼接在一起的钢制骨架上,。直径20米,内部空间3625立方米的“移动渔箱”,通常在离岸数千米、水下60米的范围内活动。“移动渔箱”的直径还可以缩小或扩大,最小的8米,最大的28米,渔民根据工作量选择合适的型号。
目前, Pen还需要辅助装置―一艘装有发动机的小船,但高迪表示,驱动渔箱的能量可以来自海、陆、空,这艘小船上的发动机很快就会被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取代,比如:太阳能、风能,还有现成的海浪发电和潮汐能。
即使在开放的海域,我们也能迅速搞清渔箱所在地的经纬度,“这很容易做到。”高迪设计的“移动渔箱”牵引着浮标,浮标上的无线电装置和岸上实时联系。“这听上去有一点新潮,但是我们可以在网箱上面安装感应器,它能保证网箱的航道方向,同时还能用GPS系统报告它的速度和方位。”
高迪所说的“航道”除了避免触礁之外,还包括洋流的变化。寒、暖流交汇的海区,被搅动的海水将底层的营养盐分带到表层,鱼群有口福了,“酒足饭饱”之后,开始大量繁殖。两种洋流还可以形成“水障”,限定鱼群的活动范围,形成天然的大型渔场。
高迪设计的“移动渔箱”跟随洋流,哪儿的鱼多就往哪儿去,哪儿的鱼肥就往哪儿去,“移动渔箱”成了“北海道渔场”,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然渔场就这样被复制了。
获取更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