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译者思维模式的探索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6-0012-01
摘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思维受到自身认知心理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对源于文本的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本文将分析实例,研究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译者思维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译者思维认知心理
认知心理学是兴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主要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翻译研究者逐渐意识到翻译是个高度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涉及译者的双语思维转换。“翻译认知过程的研究从1980年代起受到西方学者的重视,这种方法的引入不仅开拓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颜林海:2006)
有的译论家从正面谈论研究翻译心理的必要性。林语堂早在三十年代就说过:“其实翻译上的问题,仍不外乎译者的心理及所以的文字的两样关系,所以翻译的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的问题。”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说:“翻译是一种心理过程,即大脑皮层活动的某种形式。”这里的“心理”,主要是指在语际转换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译者大脑中的思维活动。要研究翻译就不能不探讨译者的思维活动。(武景全:
1999)
目前的翻译研究一大特点是把翻译问题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许多模式都建立在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这些模式基于这样的理念:所有文本均是由一串词,词项或句子组成,人们可以一项一项地翻译,即原语与译语之间为一一对应关系,翻译的重点就在语言的表现在形式上,忽略了转换过程的心理,文化,语境等因素。(杨庆华,李丹:2007) 翻译活动的核心是转换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单纯的语言活动,而是思维活动。因此译者有必要把握思维活动的规律。
1 译者的认知在理解环节的表现
翻译的过程就是正确理解原语的过程,也就是对原语的意思进行破解。然而我们所看到的或听到的知识语言的符号(意义的代码),那么如何通过语言符号或意义代码去了解原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呢?人们在焦急中所看到或听到的知识语言符号的表现形式,它和说话着用它来所表达的意义是不确定的。要正确理解原语的语义得依靠语言接受者的认知根据语境来进行判断和推理。(肖建安,王志军:
2000)比如:中国比较注重吃的文化,所以有很多带有隐喻意义的词组跟吃有关。如:‘吃不开’(be popular )‘吃不了兜着走’(get more than one bargained for) 吃闭门羹(be refused)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to toad lusting after a swan’s flesh, aspiring after something one is not worthy of)外国译者如果不懂得这些词组的隐喻意义是无法正确传达源语文本要表达的意思。
例1:The Africa has no political personality.
原译:非洲人没有政治人格
改译:非洲人在政治上没有人格
这是一位非洲代表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中的一个句子,其用意力图表明自己反对南非白人统治的观点。如果从意义理解的层面,原译并没有出错;但译者显然忽略了说话者的情感表达,在意义转换中没有实现情感理解,因此原译使人感到包含着对非洲人的歧视和轻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