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蹦迪30年.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蹦迪30年.doc

上传人:好好用的文档 2017/11/16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蹦迪30年.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蹦迪30年
迪斯科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还意味着第一种工业的跳舞文化,蕴含着一个时代的政治、社会情绪,那个时代完全可以用迪斯科来命名。
2008年年初,张蔷在北京开了自己的第一场演唱会。这个曾在1986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中国迪斯科女王”的一代歌后,烫着改良版的爆炸头,依然用她尖尖的“电音嗓”在台上蹦蹦跳跳地唱着。40岁的她,一笑一颦都带着上世纪80年代所特有的青春记忆。

迪斯科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次精神革命式的冲击,代表着年轻人标榜自己反叛内心的重要途径。实际上,从迪斯科的起源来说,它也始终带着革命的精神内核。

迪斯科的变迁史

提到迪斯科,不能不提到约翰?特拉沃尔塔的《周末狂热》(saturday Night Fever)、《油脂》(Grease)
等影片。这些电影在上世纪70年代红极一时,特拉沃尔塔成为青年人的偶像,Bee Gees等乐队的歌曲也广为传唱,同时开始了一个时代的迪斯科狂热。
迪斯科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早期,它的音乐主要是Funk,也混杂着一些灵魂乐的成分。一看就知道,这一定是黑人的音乐成果。这种混杂的音乐形式最初在美国一些大城市的黑人和***人群中暗地里流行,后来流传到法国,被冠以一个法语名字;Discotheque(夜店),之后返销美国,就简化成了Disco。
从1974年开始,迪斯科舞厅就在美国慢慢流行起来。以纽约为例,当时的迪斯科舞厅通常位于市中心,大多都是由旧仓库、歇业的餐馆等建筑改建,看上去都很低俗肮脏。入夜之后,年轻的迪斯科爱好者就纷纷登场了,穿着紧绷绷的衬衣、小外套,顶着一个个非洲式爆炸头。
1977年,《周末狂热》上映:1978年,《油脂》上映。迪斯科这种黑人小圈子的音乐形式浮出水面,在美国迅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社会裂痕。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黑人民权运动已步入尾声,1975年结束的越战更耗尽了人们的政治***。政治***慢慢消退,生活不再戏剧化,而衣着标新立异、音乐简单激烈、歌词无意义化的迪斯科则渐渐兴起,青年们的***从政治领域全面撤退到生活领域。

但迪斯科,特别是迪斯科舞厅的命运非常短暂。随着1980年里根当选总统,一个极端保守主义的时代开始了。主流音乐文化开始转向,新世纪音乐(NEW AGE)大行其道。警察们对市中心那些黑暗之中的迪斯科舞厅也不满意,他们频繁检查,大部分舞厅不断地被吊销酒类执照,不得不搬到下城去,而最后这些“下城迪斯科舞厅”又不得不搬到郊区去――郊区不再是黑人们能够常常光顾的地方。原始意味的迪斯科舞厅就此开始衰落,商业化的豪华俱乐部取代了它们的位置。
一位美国乐评人不无恼怒地评论迪斯科的衰落:“这种文化的灭绝仅仅是因为创造它的人们不再有可以分享聚会的空间……他们只愿意保留篮球场和公园。”

迪斯科的流行文化

我们都知道,迪斯科不仅代表着一种音乐,它还意味着工业时代的第一种跳舞文化,很多我们现在****以为常的娱乐形式都是由它所开创的。
最著名的要算那个在舞厅上空闪闪发亮的多面体反光球,那个球的名字就叫做迪斯科球(Disco Ball)。实际上,这个迪斯科球早在1942年的电影《卡萨布兰卡》中就出现过。当迪斯科舞厅兴起的时候,他们发现这玩意在集束灯光的照射下能让黑暗的舞厅呈现出诡异的效果,光线通常都是红色和紫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