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中职学校会计实践教学构想论文
.. 论文摘要:当前中职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受到质疑,就业遭遇尴尬。从多年教学经历感受中对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动手能力提出专业课实训的设想。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育;会计专业;教学设想
西部大开发使得社会上对直接应用型和动手能力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长,而我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则承担着这样的重任。
如何提高中职会计教育的培养效果,让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手能动起来,活能干起来”呢?笔者从自己多年教学经历感受中谈几点看法。
一、重新设计教学环节和灵活组织教学模块
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中职教育的主要目标,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将就着。目前..,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动手能力,被认为是实训课或实践课的教学任务,或者由最后的毕业实习阶段完成,理论课程与动手能力无关,这样做的教学效果不好。以前,会计专业学生可到企业实地实习,但现实是大多企业不愿接收实习学生,这就使会计专业实习由模拟实训来代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因环节孤立化,学生只能为填凭证而填凭证,为登账簿而登账簿,为编报表而编报表,少部分学生能在做完一套账后有所收获,其他学生不知所以然。学生以为没钱就可开支票提款,生产产品就可叫人送来材料,而不懂计划、审批、内部控制等等诸如此类的管理制度。模拟实践被理解为一门作业课,白纸黑字,跟其他教材没有区别,看不到企业经营的鲜活性,失去了模拟实践的原意。其实,动手实践最好应该贯穿于所有教学环节中,理论知识讲到哪儿,实训就做到哪儿。采取“学中做,做中学”,刚开始可以只做某种业务专门的模块,最后做综合业务的完整模块,造就一种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时时熏陶,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理论和实践始终不分家,知识构建由点到面,牢牢搭建起实践能力的平台和向上继续深造的基础。在实训中,为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提高独立处理业务的能力,建议实训资料的金额采取“学号金额”或其他有效的手段,保证每位学生的答案是唯一的,防范学生抄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培养实践能力,还可以打破教材的固有组合,优化技能模块组合,岗位需要什么技能,在培养过程中就加入什么特定技能模块,让学生练就什么专业技能,拓宽就业岗位渠道。比如:规范填制原始凭证,各种发票的鉴别技能,点钞验钞技术,计算器、算盘的使用技能,开设银行帐户的具备条件、会计基础工作达标规范具体细则的实施等。这些技能要任务化标准化,可通过经常举行技能比赛达到提高和强化,要求本校会计专业出身的学生一律有训练和比赛的经验,毕业上岗后,一出手就不凡。
二、提高实践能力的措施
(一)情景模拟教学,采用演示教学来克服会计教材缺少生动性的弊端
教学资源建设进一步优化、细化,针对中职学生的接受方式特点,教师可从交易的结算、原始凭证的取得,到账簿的登记、过账、结账,把一个会计主体某一期间的经济业务通过多媒体演示出来,将枯燥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故事化,对于初学会计的人来说,类似亲临现场,会对企业经营活动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认识。
比如《基础会计》,这门课是基础,但对初中刚毕业的中职学生来讲,很难想象,若能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为案例的教学光盘,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进行演示,能使学生直观地融入到会计业务的职场氛围中。如:在学习会计要素时,显示企业拥有的资产:厂房、机器、材料等等,告诉学生这就是资产的具体形态,再从资产的形成中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