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我国未成年犯罪抽样调查分析报告
[提要]本报告分析了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客观原因,指出未成年人犯罪值得关注的问题。报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加大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进一步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预防网络,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少年司法制度,大力开展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危机干预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主要特征;主客观原因;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为深入掌握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科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与建议,2009年9月10日至11月27日,在中央综治委预防办、有关省级团委和未成年犯管教所支持下,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组织三个调研组,赴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江苏、上海、安徽、湖南、江西、福建、广东、云南、贵州、重庆、四川等18个省、直辖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女子监狱,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一对一个案访谈、实地考察等形式,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获得了大量第一手宝贵数据和资料。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8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93份,%。其中男犯1666例,女犯127例。产生无效问卷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服刑人员受文化水平所限未能完成问卷。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未成年犯的综合情况,把握未成年犯的个性发展特征,我们还进行了各种类型的180例个案访谈,18个省、直辖市的未成年犯管教所也提供了相应的研究报告。
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和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基本情况
从整体上看,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在被有效遏制中又呈攀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率维持较高水平。主要表现为:
1 犯罪总量持续增长。1999~2008年全国法院判处未成年罪犯总人数653378人,其中1999年40014人、2000年41709人、2001年49883人、2002年50030人、2003年58870人、2004年70086人、2005年82692人、2006年83697人、2007年87506人、2008年88891人,增长率分别为:%、%、%、%、%、%、%、%、%,%。
2 未成年人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率变化不大,但一直维持较高水平。1999~%、%、%、%、%、%、%、%、%、%,%。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我们认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数量虽时有起伏,呈波浪式变化,未成年人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重虽然从2006年起连续三年持续下降,但犯罪绝对数整体上处于增长态势,目前仍居高不下。这一判断也得到部分地区数据的支持。(图1)
(二)主要特征
1 未成年人犯罪主体情况及特点
(1)年龄特征。未成年人犯罪仍以16~18岁未成年人为主。在1793名未成年犯中,犯罪时的年龄分布分别是:%,%,%,%,%。%,%。
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据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统计,1998年,全市法院判处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罪犯210人,2006年以后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司法解释提高了犯罪门槛,该年龄段的未成年罪犯人数略有下降,但危害并未实际减少。(图2)
(2)性别特征。未成年人犯罪仍以男性为主,但在部分地区未成年女性犯罪比例有增高现象。在1793名未成年犯中,未成年男犯1666人,%;未成年女犯127人,%。2000年以来,天津、上海、福建、江苏、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未成年女性犯罪有所增加,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男性化,一些少女开始涉足过去由男性一统天下的某些违法犯罪;二是善于利用其性角色作案;三是从单独作案向团伙作案发展;四是带有较明显的情感色彩。
(3)文化特征。未成年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1793名未成年犯中,%,%,%,%,%,%,%。初中以下学历占93%。
(4)身份特征。从未成年犯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前的身份看,农村籍未成年人、无业闲散未成年人、学生犯罪占较高比例。农村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