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肺结核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内容
流行病学
病原学
临床表现
病理学
影像学表现
鉴别诊断
病原学
结核分枝杆菌
需氧、不运动、无芽胞杆菌
耐干燥、抗酸、耐酒精
传染性: 空洞型、细菌毒力、剧咳
途径:飞沫、咳嗽
危险因素:老龄、营养不良、肿瘤、免疫
抑制剂、HIV、肾病晚期、糖尿病
每一例活动性肺结核每年感染10-15名正常人
流行病学
东南亚、非洲占绝大多数,欧美较少,美国、加拿大最低。>50%发生于外裔
流行病学
我国疫情
2010年,年发病100万例左右,全国现有活动性肺结构499万,西部地区肺结构患病率明显高于全。近十年来我国的结核病疫情呈下降趋势。
临床表现
可无症状
轻度或中重度干咳;
全身症状:发热,疲乏,体重下降,夜汗,排痰性咳嗽
病理学
吸入分枝杆菌—巨噬细胞吞噬—增殖—杀灭细胞。
巨噬细胞
T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聚集—肉芽肿形成—中央区干酪样坏死
初始病灶称为冈氏病灶—治愈—纤维钙化灶—中心区可有细菌长期存活
分枝杆菌快速增长—细胞免疫—迟发型过敏反应(2-10W)
病理学
原发病灶、肿大淋巴结、淋巴管炎,原发综合征(plex)。
淋巴结的病变过程与肺实质相似,炎症发应更明显,致淋巴结肿大。
原发肺结核血行播散较常见,但很少引起粟粒样病变。
病理学
继发性肺结核,肺尖、上叶后段、下叶背段,与氧分压较高而淋巴引流受损有关
与原发性肺TB不同,继发性肺TB炎症及坏死范围广,病变可与气道相通,空洞形成
-------气道内播散,累及全肺。
-------血行播散,粟粒型TB。
继发性肺TB的病原菌可以是原发性肺TB的细菌复活,也可以是外源性再感染。
影像表现
原发病灶:呈斑片状实变灶,可较大,致相邻含气肺组织实变。治愈后为成熟纤维组织所替代,进一步伴发坏死组织营养不良性钙化。
淋巴结肿大:病原菌播散致淋巴结炎。
两者合并存在,称为原发综合征。
儿童最常见,近年来,成人发病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