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个性发展
个性发展的理论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
生物因素(先天气质、体貌与体格、成熟速率等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社会因素(家庭及同伴的影响)
个性的核心――自我的发展(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控制)
弗洛伊德的心性发展学说
所谓心性发展学说是英文的直译,是精神分析学说创始人弗洛伊德所创立的学说。此学说,表面上是就“性”的角度来说明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但实际上是以“生物与心理”的层次来说明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1、心理动力学中的人格结构
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组成,经过五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部分逐渐整合,成为一体。
心理性欲理论
超我社会成分完美原则
自我心理成分现实原则
本我生物成分快乐原则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间的关系决定个体人格的基本面貌
心理性欲理论
2、人格发展的阶段
力必多作为一种能量, 需要选择某种渠道释放
引起快感的部位称为性感带(erogenous zone),随着性感带的转移,产生了相应的发展阶段
口唇期(0-1岁)
肛门期(1-3岁)
性器期(3-6岁)
恋母情结(plex)
性别认同、超我形成的重要时期
潜伏期(6-11岁)
生殖期(青少年期)
简评
意义: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强调家庭关系和早期经验对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意义,尤其是提供了一个理解儿童情感问题的理论框架。他是第一个强调早期经验对后期发展意义的心理学家。
简评
局限:
第一,该理论过分强调性的作用;
第二,弗洛伊德理论的某些方面不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意义,如恋母情结在某些原始部落中就没有;
第三,没有直接研究儿童,但却建立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他也正因为这一点而备受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