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80后的无码历史观
日本的文化源自于中国,但是在近代以来,日本却开始反哺中国文化。我们现在很多日常用语、影视剧、服饰等等,其实很多元素都是从日本舶来的,然而它们实在是太常见了,以至于我们都忽视了这一点。一个弹丸之国,居然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崛起,超英赶美,实在让人不由得侧目。
从某种程度上讲,日本并不是一个十分具有原创性的国家,但是它却是一个十分善于学习、总结、反思的国度。这一点实在厉害,这即便不能使其领跑世界,但领先于世界是足够了。
1928年,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在其《日本论》中曾写道:“你们试跑到日本书店里去看,日本所做关于中国的书籍有多少?哲学、文学、艺术、政治、经济、社会、地理、历史各种方面,分门别类的,有几千种。每一个月杂志上所登载讲‘中国问题’的文章,有几百篇。参谋部、陆军省、海军军令部、海军省、农商务省、外务省、各团体、各公司,派来中国长住调查或是旅行视察的人员,每年有几千个。单是近年出版的丛书,每册在五百页以上,每部在十册以上的,总有好几种,一千页以上的大著,也有百余卷。‘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验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对
,再不肯做研究工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了。”
今天我们再看这些文字,仍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戴老的那种急切、失望和深深的忧虑。然而,当年他曾大声呼吁的东西,直到如今仍然没有太大的改观,并且类似的声音越来越小,以至渐趋于无。国之大不幸,莫过于这种麻木和盲目最让人窒息和无声的痛了。这个与中国某一段时期命运密切相关的国度,对于很多国人来说,却仅仅是一段概念式的历史,更多的人享用着当代日本文化和发明,却并不明了其来有自。
很多的转变都需要一个契机,我愿意把这本名字俗到掉渣的《史上最强日本史》当做转机的标志。如今有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耐人寻味的,却是越来越多的书不屑于在道义上有所担当。崇高、深度等一些固守了几千年的价值观,忽然变得一钱不值了,并且美其名曰:“后现代主义解构”。是啊,卖书的都跟卖鞋子的一样了,你还在这儿装清高干吗?
没想到居然会是一个80后的青年,一个自凸显就饱受诟病的群体中的一员,想到了为打破这种令人不安的现状做点什么。留日期间,他被日本书店里汗牛充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