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兰亭集序》的哲思
[摘要]兰亭盛会早已成为陈迹,但在《兰亭集序》及《兰亭诗》中,作者表达的生命的欢愉,“散怀山丘”的超然,乐极而悲产生的对生死问题的浩叹,千百年来一直深深地令人感动。生死和人生价值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兰亭集序》因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和哲学意味而使后来的人得到不同的启示。
[关键词]《兰亭集序》;《兰亭诗》;山水寄情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8-0058-02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修禊”是一种很古老的仪式,带有某种原始宗教的色彩,即在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去洗濯,祓除不祥。到魏晋时期,这一活动的原始宗教色彩淡化,演化成郊游、踏青、野餐之类的水边活动。这次活动由王羲之发起,要求雅会之人都要作诗。结果,包括王羲之在内的11人,各成四言五言诗一首;另外15人每人成诗一首;还有15人由于诗不成,罚酒三巨觥。会后,王羲之为雅会诗集写了序文,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同时,带着生命的激情一挥而就的书法,“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用抽象的符号、形象的笔墨线条表达了跟文章一样的命题,作者的风度、神韵、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一样,都是面对生命状态的深刻体验不能自已、流淌着真性真情、用生命的浓墨书就的文书并美的不朽之作。
虽然兰亭盛会早已成为陈迹,但《兰亭集序》中,作者表达的生命的欢愉,“散怀山丘”的超然,乐极而悲产生的对生死问题的浩叹,千百年来一直深深地令人感动。生死和人生价值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兰亭集序》因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和哲学意味而使其后的人得到不同的启示。
一、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出身望族,自幼聪慧,“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后来扬州刺史殷浩“劝使应命”,才做了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是实事求是之人,生性耿直,为官期间,“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晋书?王羲之传》,上同)。他胸怀见识不同流俗,“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世说新语
?容止》),是对其风神韵致的高度评价。“羲之器量见于郗公求婚时。东床坦腹,独若不闻,宜其书之静而多妙也。经纶见于规谢公以虚谈废务,浮文妨要,宜其书之实而求是也。”(刘熙载《艺概?书概》)
由于社会动荡,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不已,许多名士被卷进政治斗争的旋涡,遭到杀身之祸、灭门之灾。“在那种政派对立与篡夺继续的专制政治局面下,文人是动辄得咎,命如鸡犬。”“国破家亡,亲友凋残。负杖行吟,则百优俱至。块然独坐,则哀愤两集。”(刘砚《答卢诺诗并书》)因而王羲之辞了官,并在祖坟前自誓永不复出。“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晋书?王羲之传》)他们悟道谈玄,流连山水,追求精神的解脱和身体的解放,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以诗书山水田园等实际行为消解人生的困惑。
二、山水寄情,神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