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上海临港新城“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临港新城的开发建设,是上海市委、市政府为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港口竞争机遇、实现经济跨越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作为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航运中心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港新城是上海按照中央要求推进四个中心(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以及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主体工程之一,也是上海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
依托洋山集装箱国际深水枢纽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枢纽港,临港新城将建设成为经济、社会高度协调,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综合型新兴滨海城市,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现代装备制造业重要基地。
第一章  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  发展的基础
一、区位概况
临港新城位于长江与杭州湾交汇处,通过东海大桥与大、小洋山连接,是上海通向沿海各大岛屿的重要“门户”和中国沿海大通道的节点。其规划范围北至大治河,西至A30公路—A2公路—南汇奉贤区界,东、南至滨江沿海;(目前成陆约209平方公里,%,耕地、%, %),,总人口规模83万人。
临港新城主要分为城市功能区和产业区两大功能区块。其中城市功能区由中心区(主城区)和四个城市社区组成,规划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区(主城区),规划居住人口50—60万。芦潮港、泥城、书院、万祥四个城市社区,分别规划6至8平方公里。产业区是以产业开发为主的功能区块,规划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为120平方公里。产业区分为主产业区、装备产业区(包括重大装备、中型装备和高科技装备产业区)、保税港和物流园区、综合区和四个产业配套区(万祥、泥城、书院和芦潮港)。,。
二、运作体制
上海市人民政府2003年第16号令《上海市临港新城管理办法》对临港新城的规划范围、发展方向、优惠政策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创新地提出了“市区联手”的运作模式,即由临港新城管委会负责制订、修改、实施临港新城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负责临港新城内投资项目、土地使用的审批;负责临港新城内基础设施和建设工程的行政管理,协调临港新城的各项经济开发事务;南汇区政府负责临港新城区域内社会事业和财政、税务、工商、公安、劳动保障及农村和社区等公共事务管理。
临港新城实行多区域、多主体、多形式开发。目前,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着重进行临港产业区重装备区的发展、建设、管理和招商;港城投资开发(集团)公司着重进行主城区一期的开发建设;临港新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则着重进行临港新城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三、开发进展
临港新城于2004年启动建设,同年1月市政府正式批准《上海市临港新城总体规划》,使临港新城建设、发展和管理有了重要的指导依据。
按照市委、市府2005年关于洋山深水港、东海大桥、临港新城实现“港开、桥通、城用”阶段性目标的要求,编制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税港规划、重装备区控详规划、临港四镇城市社区和产业配套区规划、GIS信息系统、BRT公共交通系统和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共性配套区规划、岸线港口规划深化及生态、防汛防灾、商贸金融、市政服务等专项规划,主产业区和综合区规划方案、数字港城等专项规划也开始启动研究。
至2005年底,主城区一期扇面14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成。为满足洋山港集疏运和保税港启用管理要求,完成港区辅助作业区及保税港一期规划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重装备产业区1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和土地开发任务完成。两港大道一期、沪芦高速公路临港段、浦东铁路临港段、南滩围垦、污水处理厂一期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顺利竣工。芦潮港、泥城、万祥、书院等城市社区和配套产业区动工,,可安置3000人;,可安置6500人;,可安置3000人;, 可安置6300人。
基本完成重装备工业和现代物流业项目导入前期准备。引进上海电气集团临港园区、临港普洛斯国际物流中心、新经济标准厂房园区一期、卡尔玛港口机械、中船集团临港沪东重机、卡特彼勒北亚汽车配件中心、中集临港装备园、瓦锡兰柴油机等项目。
公共事务管理功能开始体现。启动建设南汇区行政中心、海关、商检、海事大学、航海博物馆、规划展示中心、外国专家服务中心及一批金融、贸易服务设施等标志性建筑;道路、通信、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基本成型,大市政配套建设、道路网格、绿化景观等配套工程起步;人口导入效应初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