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 FMD)
口蹄疫是人和偶蹄兽的一种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诊症状是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
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目前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流行较严重。
动物感染本病将导致其生产性能下降约25%,由此而带来的贸易限制和卫生处理等费用更难以估算。因此,世界各国都特别重视对本病的研究和防制。
一、病原
一、病原 FMDV
:在病畜的水疱皮内及其淋巴液中含毒量最高。在水疱发展过程中,病毒进入血流,分布到全身各种组织和体液。在发热期血液内的病毒含量最高,退热后在奶、尿、口涎、泪、粪便等都含有一定量的病毒。
2、血清型及免疫:多型性、易变性。
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性目前已知全世界有七个主型,即A、O、C,南非1,2,3型(SAT1、SAT2、SAT3)和亚洲1型(Asia1)。各主型下又有多个亚型,现至少65个亚型。我国已发现的FMDV有A型、O型和亚洲1型三个血清型,主要引起发病的是A型和O型。据最近报道,口蹄疫亚型已增加到70个以上。
FMDV各型之间抗原性不同,彼此之间不能互相免疫,但各型在发病症状方面的表现都没有什么不同,FMDV的不同型间没有交叉免疫性,只有在同型内的亚型间有部分的免疫性。因此当发生FMD后,应立即诊断并定型,根据型选用不同型的疫苗接种。 FMDV在不同条件下容易发生变异。有时流行初期和末期的毒型都可能不一致。
:致病力很强,1g新鲜的病牛舌皮,捣成糊状,作10-7~10-8稀释后取1ml接种健牛的舌面还能致病
: 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在自然情况下,含毒组织和污染的饲料、皮毛及土壤等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久。酸和碱对口蹄疫病毒的作用很强,1%一2%氢氢化钠、1%一2%甲醛溶液、%过氧乙酸等均是:蹄疫病毒的良好消毒剂,短时间内即能杀死病毒。
二、流行病学
:口蹄疫能侵害多种(33种)动物,而以偶蹄兽最易感染。家畜以牛易感(奶牛、牦牛、犏牛最易感,水牛次之),其次是猪,再次为绵羊、山羊和骆驼。仔猪和犊牛不但易感而且死亡率也高,在野生动物黄羊、鹿、麝和野猪也可感染发病;长颈鹿、扁角鹿、野牛、瘤牛等都易感
本病较容易从一种动物传到另一种动物。但在某些流行中强烈地感染牛,而不感染羊或很难感染猪,某些流行强烈地感染猪而不感染很难感染牛、羊。新流行地区发病率可达100%,老疫区发病率为50%以上。
。发病初期的病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症状出现后的头几天,排毒量最多,毒力最强。病牛排出的病毒量以舌面水疤皮为最多,其次为粪、乳、尿和呼出的气体。病猪排毒以破溃的蹄水疤皮为最多。
病原携带者:痊愈家畜的带毒期长短不一,有报道病牛有50%可能带毒4一6个月,甚至有将康复后一年的牛运到非疫区而引起口蹄疫流行。羊群为长期带毒的传染源。由于病猪的排毒量远远超过牛、羊,据报道病猪经呼吸排至空气中的病毒量相当于牛的20倍。
从流行病学的观点来看,绵羊是本病的“贮存器”,猪是“扩大器”,牛是“指示器”。
:直接接触和通过各种媒介物而间接接触传播。
消化道是最常见的感染门户。也能经损伤的粘膜和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更易发生。
牲畜的流动、畜产品的运输以及被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和畜产品(如皮毛、肉品等)污染的车辆、水源、牧地、饲养用具、饲料、以及来往人员和非易感动物都是重要的传染媒介。有资料证明,空气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病毒能随风散播到50一1OOkm以外的地方,故有人提出顺风传播的说法。本病常可发生远距离的跳跃式传播。有人认为气源性传播在口蹄疫流行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症状
(一)牛
。最长可达1周左右。
℃,精神萎顿,流涎。
、齿龈、舌面和颊部粘膜发生蚕豆至核桃大的水疱,采食反刍完全停止。经一昼夜破裂形成浅表的红色糜烂,水疱破裂后,体温降至正常,糜烂逐渐愈合,全身症状逐渐好转,如有细菌感染,发生溃疡,在口腔发生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表现红肿、疼痛、迅速发生疱,并很快破溃,然后逐渐愈合。乳头皮肤有时也可出现水疱,很快破裂形成烂斑,泌乳量显著减少。
齿龈上刚刚破裂的水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