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翻译过程之评价理论观.docx

格式:docx   大小:224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翻译过程之评价理论观.docx

上传人:xunlai783 2017/12/10 文件大小:2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翻译过程之评价理论观.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翻译过程之评价理论观
黄宇维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湘潭411201
摘要: 评价理论是适用理论,其应用范围可涉及语篇分析、外语教学和翻译研究等领域。本文以评价理论为分析框架探讨了评价意义翻译过程中态度、介入、级差资源的识别、分析和传达,构建了评价意义的翻译过程模型。作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评价意义的传达涉及语境、词汇语法、句法、语义等多个层次的识别和分析。翻译过程中,译者应综合考虑态度、介入、级差三个系统的评价意义,达到系统上的对等。
关键词: 评价理论; 翻译过程; 译者;模型
引言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理想的翻译要求原文和译文在人际意义、概念意义和语篇意义三个层次上对等。( 胡壮麟,2005: 366) 概念意义和语篇意义上的对等一般可以通过对源语语篇的分析达到,但是人际意义的对等却受许多非语篇内因素的影响。评价意义作为人际意义的一部分,在翻译中的传达是许多翻译工作者感到棘手的问题。近几年,评价理论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为外语教学、话语分析、翻译研究等领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 刘世铸,2007) 张美芳( 2002) 探讨了评价意义与译者的价值取向问题; 陈明瑶( 2007) 对原文态度与译文态度的信息对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张先刚( 2007) 从语篇的角度探讨了评价理论与翻译问题; 于建平和岂丽涛( 2007) 分析了《红楼梦》里《好了歌》中所表达的评价意义及其在八种英译本中的实现; 苏奕华( 2008) 通过对小说《祝福》不同译文的态度分析,探讨了翻译中的意义对等与态度差异; 刘晓琳( 2010) 运用评价理论分析了《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以上学者大都从评价理论的某个侧面把理论和翻译实践结合起来,本文将从宏观上探讨评价理论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启示。
评价理论观照下的翻译过程
在评价理论的框架里,评价的词汇语法资源被归纳为三个系统: 态度( Attitude) 、介入( Engage-ment) 和级差( Graduation ) 。( Martin & White,2005) 态度是通过情感反应和价值体系对交际参与者和过程的评价资源。介入是关于态度的来源,即谁是评价主体的语言资源。分级把所有的评价的价值根据强度分出高低值,是跨越整个评价系统的资源。翻译过程中原文和译文在评价意义表达上的对等( 即三个评价系统的对等) 是衡量翻译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对评价资源的分析、表达仅是形式层面的过程,要准确理解源语的评价意义还需要深入了解评价在人际意义中的定位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语言是一种可进行语义选择的网络系统。( Halliday,1994) 该网络系统具有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元功能( 意义) ,三个元功能分别由词汇语法系统体现。语言及其它符号的实际使用是意义潜势的实例化,受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制约。文化语境体现为语类,情景语境由语场、语旨、语式构成,这三者分别决定语言的三大元功能。评价意义是语言意义潜势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词汇语法和其它符号体现,受语篇类型和语域支配。因此,准确理解评价意义必须同时考虑制约评价意义的语境变量( 语类、语旨) 。要达到评价意义的对等,要以系统的观点来考量评价系统,把评价看做是一个受语境制约的意义系统( 见图 1) 。
在这个系统中,评价意义不是一个孤岛,而是与其它系统相互联系、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