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手足口科普.ppt

格式:ppt   大小:1,004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手足口科普.ppt

上传人:luyinyzha 2017/12/15 文件大小:100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手足口科普.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手足口病
概述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目前已被确认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有20余种,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概述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手足口病----新发传染病?
手足口病为儿童常见病,已有50余年历史,为何现在出现问题?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EV71在手足口病爆发流行地区中成为主要流行株。
重症病例的多少与EV71感染相关。
安徽省阜阳市:6456例手足口病病例( EV71感染率〉90% )
中重症165例,%。
北京市:9500例手足口病病例( EV71感染率约45%)中重
症43例,%。
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我国流行概况
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
 
1998年,我国台湾发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监测哨点共报告129106例病例。当年共发生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幼儿。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普通型: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重症病例: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
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等而出现生命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