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风湿性疾病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摘自最新《风湿病概要》(2002年版)
在以下章节中列出了诊断和分类标准,有几个目的。对于某一疾病,医生会有一些标准来进行:1)患者组群的分类(例如为进行人口普查,选择合适的患者给予某一方案的治疗,或分析各研究机构间对照研究的结果);2)对这一患者确立诊断;以及3)对该疾病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预后进行评估。
建立标准的最初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对疾病综合症进行分类的指南,以便对参与临床研究的患者确立正确诊断,而不是为了用于某一具体患者的临床诊断。但实际上这些标准在用于研究分类的同时,也成为患者诊断的指南。在应用于患者诊断时必须小心,因为这些标准是为了获得最佳的组群分类而通过使用分析技术得出的,而不是为了得出某一患者的诊断,因而允许少数变数存在。
这个标准是经验性的,重点不在于确定或除外具体某个患者的特定诊断。它对于参加各种临床研究包括治疗研究的不同中心患者进行组群之间的比较提供一个标准是很有意义的。
理想的标准应该是绝对敏感(即这一疾病的所有患者都有这个体征或阳性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特异的(该阳性发现或实验室检查结果在其他疾病中绝对不会出现)。然而,这样的标准几乎不存在。通常,某一
标准的敏感性越高则其特异性就越差,反之亦然。要建立一个标准就要尝试选择合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纤维肌痛的分类标准a
广泛性分布的疼痛史
定义:出现以下情况认为疼痛是广泛分布的:左半身的疼痛、右半身的疼痛、腰部以上的疼痛、以及腰部以下的疼痛。另外,必须存在中轴骨骼的疼痛(颈髓或上胸部或胸髓或下背部)。在这个定义中,肩部和臀部的疼痛包括在其各自所在半身的疼痛中。“下背部”疼痛认为是下节段疼痛。
触诊时18个压痛点中有11个点疼痛
定义:触诊时,在以下18个压痛点中必须有至少11个点疼痛:
双侧后枕部:的枕下肌肉附着处。
双侧下颈部:C5-C7颈椎横突间隙的前面。
双侧斜方肌上缘的中点。
双侧冈上肌起点处,肩胛上近中线处。
双侧第二肋与第二肋软骨连接处,正位于连接处外侧上缘。
双侧肱骨外上髁侧面:肱骨外上髁远端2厘米处。
双侧臀肌:臀部外上相限臀肌前皱褶处。
双侧大转子:转子粗隆后方。
双侧膝部:中间的脂肪垫关节皱褶线近端。
a为了分类的需要,符合上述两条标准的患者可诊断为纤维肌痛。广泛分布的疼痛必须持续至少3个月。有第二种临床疾病时并不能除外纤维肌痛的诊断。触诊时的力量应在4kg左右。认为某个压痛点是“阳性”时,必须确认这个点压之有疼痛。“压痛”不等于“疼痛”。摘自:Wolfe F, Smythe HA, Yunus MB, et al.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1990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fibromyalgia. Report of the multicenter mittee. Arthritis Rheum 1990;33:160-172,with permission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类风湿关节炎的分类标准a
标准
定义
1、晨僵
关节及关节周围晨僵,至少持续1小时才能最大程度的改善。
2、三个或三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
至少同时有三个关节区的软组织肿胀或内科医生观察到有积液(非单纯骨性增生)。14个可能累积的关节区为左右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膝、踝及跖趾关节。
3、手关节炎
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中至少有一个区域肿胀(如前定义)。
4、对称性关节炎
身体两侧相同关节区(如2定义)同时受累(如有两侧的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或跖趾关节受累也认为是符合的,不必绝对对称)。
5、类风湿结节
由内科医生观察到的骨突面或关节伸面或近关节区域的皮下结节。
6、血清类风湿因子
用任何方法证实血清类风湿因子异常,在正常对照组<5%的阳性。
7、影像学改变
手和腕后前位X线片显示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改变,必须包括局限于或最接近于受累关节区域的骨侵蚀或肯定的骨质疏松。(单纯的骨关节炎改变无特殊意义)
a为了进行分类,如果一个患者同时满足这七条标准中的至少四条,他/她就可被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第一至第四条必须持续至少6周。有两种临床诊断的患者不排除本病
,不作出“经典的、确定的或可能的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
Reprinted from Amett FC, Edworthy SM, Bloch DA, et al. The 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iation 1987 rivis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