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优秀教案评选
《赤壁赋》教学设计
作者姓名:曹喆
出生年月:1967年8月8日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学校全称: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一高级中学
职称: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一高级中学
联系电话: **********    
邮政编码:   710400   
“尽天命而后知人事”
——《赤壁赋》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一年级
2、学科:语文
3、课时:第二课时(共三课时)
4、课前准备:
利用互联网搜索《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诗词及心路历程》?mod=space&uid=105988&do=blog&id=9672
二、教学课题:
体会本文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体味作者遇到挫折后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
三、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一篇“以文为赋”的重点讲读课文,文质兼美,音韵和谐,情理并茂,将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阐述哲理,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教学重点】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体会景、情、理的交融。
【教学难点】体会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教具】
多媒体、配乐朗诵视频、课件、网络资源《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诗词及心路历程》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二)情景导入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赤壁下, 一位文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这位超脱的文人就是最豪放的词作家苏轼。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投身汨罗;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么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是如何取舍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
(三)具体研习[百度配乐朗诵] grams/view/z1Ijc_cAgDs
师: 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 (学生自主发言)
第一段:
1、这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明确:①所写景物有:清风、明月、星星、江水、白露、小舟。
②宁静,幽美③表达作者喜悦快乐的心情。
2、请学生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夏末秋初七月十六那个凉爽的夜晚,苏轼与朋友荡桨赤壁江面。清风习习,水面泛起细细的波纹。东坡一边向客人敬酒,一边吟唱起《诗经•陈风》中那首优美的高雅的《月出》:月亮出来明皎皎呀,佳人容颜多俊俏呀!身材苗条惹人爱呀,相思缠心好烦恼呀! 吟罢,东坡笑了,客人笑了。似乎受到感染。一会儿,月亮从东山顶端露出脸庞,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一时间,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光辉映。苏子与客驾一叶扁舟,飘浮在辽阔苍茫的大江之上。仿佛腾云驾雾,在空中迎风翱翔,却不知飞往何处;又仿佛离开了凡俗的尘世,进入了云遮雾绕的道教仙境。
3、这时的心情用什么字来概括?
明确:“乐”。
齐读第一段。注意轻重缓急,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这种乐是贯穿始终的吗?
第二段:
1、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泛舟赤壁,如此良辰美景,为何悲从中来?
从扣舷歌词看,“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