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福建永泰名山室摩崖造像探析】是由【鼠标】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福建永泰名山室摩崖造像探析】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76 Heritage 遗产万象福建永泰名山室摩崖造像探析文图/陈越名山室摩崖造像线描图(作者绘制)Copyright? 福建永泰县城西15公里处,有山名“高盖”,旧志中称其“秀峦插天,常有紫云荫之如盖”,因此得名。山腰处有东、西二石室,称“名山室”,民间传说为当地仙人徐登的得道升天之所。其中东室“灵龟洞”的北壁,留存有摩崖造像,长10余米,高约2米,刻画众多人物。1992年12月,著名石窟寺考古学家温玉成先生来此考察,后发表文章《永泰发现“白莲菜”造像》,提及造像内容应该有“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太子宣言”“鹿野苑说法”“天人赞鹤”“石佛浮江”,并推测岩壁中央阿弥陀佛下雕刻的七位僧人,可能为民间白莲教推崇的“莲宗七祖”形象。如果此说成立,则名山室摩崖造像是我国目前发现仅存的一处“白莲菜”造像遗迹,尤为珍贵。2006年,名山室摩崖造像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样一处可能涉及白莲教、在南方地区罕见的大型佛教故事表现石窟,自温玉成先生1993年发文至今,30年来再无相关研究。同时,东、西二石室内留存有不少题刻,通向名山室的北宋古道石阶上亦有题刻。这些题刻文字也未见清晰整理。这里拟名山室摩崖造像全景,摄于2021年7月Copyright? Heritage 遗产万象岩壁中段线描图在温玉成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对摩崖造开。在岩壁左侧的另一端,浮雕数量明像的内容加以进一步绘制、梳理与辨析,显变少,构图变大。左、右两侧浮雕的并结合石室内和石阶上的题刻,分析名差异,表明整个壁面并非从左至右、或山室佛道共存的现象及对石窟造像可能 从右至左依次雕刻,而是存在一个“中产生的影响。 心”。从雕凿细节看,中段是首要表现的 部分。造像内容岩壁中段浮雕从现今保存的情况看,造像因处于岩壁中段的浮雕人物十分密集,总岩室内部,整体保存较好,亦无人为破坏,体上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表现了释只是壁面右段三分之一处有一明显裂缝。迦的生平故事:在“佛”字上方有一个通过对裂缝两侧造像的分析,发现两侧小人,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这是历来表造像并未处于同一水平线,说明工匠在现“释迦诞生”的经典图像。随后右侧雕凿时就已注意到这条裂隙,并有意避出现了地面涌泉,龙王注水洗浴太子的Copyright?“太子堕地行七步”以及“龙王浴太子”内容的浮雕,上方依稀可见龙的轮廓;右图为表现“白马吻足”内容的浮雕神迹,画面中太子正端坐凳上,接受上可以辨别悉达多太子形象的下方正是低方水龙的沐浴。只是龙王大部分的形象头吻足的马王,云冈石窟、克孜尔第110已经模糊不清,只余明显卷曲的尾部痕窟、泾川南石窟寺、南响堂石窟第1窟中,迹。 也有类似的图像。画面左侧,略去了太子王宫生活的 出家后的太子,依照婆罗门教之法场景,转而表现年轻的悉达多太子在了进行苦修,但历经六年仍未得道。在重解世间无常后逾城出家,将要和随从车新思考修行方式后,太子前往菩提树下匿以及马王干陟告别的故事。从图像中入定。造像中省略了释迦苦修的内容,表现行至菩提树以及树下入定内容的浮雕Copyright? Heritage 遗产万象表现降魔成道内容的浮雕,右下角的释迦形象右手触底,结降魔触地印着重刻画了前往菩提树的行进动态。画牟尼在菩提树下禅定之时,魔王波旬先面中太子背上有一顶三角形草帽,左手后派遣魔女与夜叉魅惑、扰乱释迦,但持挑棍,行囊放置在脚边,双眼直视前都宣告失败。对魔王干扰释迦这一题材方的菩提树,正迈开脚步向前走去。而的描绘,一直是佛传故事艺术表现的重这棵菩提树,在下一个画面中即成为了点—释迦巍然不动的静坐,与鬼怪张释迦入定时的菩提树。一树运用至两个牙舞爪的咆哮,本身就极具画面感和张场景中,不仅巧妙节省了表现的空间,力。从岩壁上的五个小图依稀可见,左更让观者一目了然,串连起两个相邻的侧第一幅画面立有一人,体形巨大,高画面。 举右手,身前似有许多小人,在与之对释迦禅定于菩提树下,并发愿将会 话或听其号令。这部分表现的可能是魔端坐直至悟道。在禅定像的左侧,还刻王召集众多夜叉、罗刹。接下来的三幅有一台面,推测其上应是一只鸟俯身低小画中,左右两幅均为禅定形象,居中垂头颅,作恭敬礼拜状。这与经文中提的画面上隐约可见半空中有多个不明形及释迦树下入定时,有大量鸟儿围绕随体的轮廓,正符合鬼怪铺天盖地干扰释行相呼应。从走向菩提树到树下入定,迦的场景。然而这一可怖的画面,被放两处人物刻画占据面积较大,体形也更置在两个禅定的图像之间,更加突显释加饱满突出,突显了这一部分的重要性。迦安坐不动、毫无畏惧之意。至此,故事即将进入高潮,预示着将要 第五幅小图上出现了释迦和一座小迎来成佛的转折点。 建筑,建筑中还有一人形。此时的释迦树下入定的场景是最终成佛的必经 右手触底,作降魔触地印。结合经文可知,之路,而悟道成佛的瞬间更是故事的高 建筑内的小人应是地神形象,表现了地潮,需要表现在摩崖造像的重要位置上。 神涌出证明释迦昔世功德。工匠在此刻所以接下来的画面不再向左侧边缘雕刻, 画了一座小屋,也许是受到福建常见的而是向右侧发展,以期将最终成佛画面 土地庙影响,而将地神表现在一个建筑表现在岩壁的正中央。紧挨着禅定图的 内部。上方,是五个画面比例一致但风化严重、 地神场景的出现,彻底宣告了魔军难以辨认的小图。依照经文叙述,释迦 的失败。经文提及在地神证明后,地面Copyright?,魔王波旬以 不露双手)而立。仅右起第二位以左手及一切魔军“皆悉退散,势屈不如,各 握金刚铃;左起第二位左手持物似金刚各奔逃,破其阵场,自然恐怖,不能安心” 杵。七比丘头部以上,刻莲花多枝,这(《佛本行集经》)。而释迦也即得以成佛。 很可能是‘莲社七祖图’。”在退散魔军的五幅小画右侧,亦即“白 从图像上看,佛像左手结禅定印,马吻足”的上方,刻画了释迦在莲花台 右手下伸于身体一侧,可确定是宋元时上“成等正觉”的形象,悉达多太子从 期广泛流行的阿弥陀佛来迎像。此类阿降临到悟道的整个故事也就此结束。 弥陀佛大多带有接引逝者往生净土极乐从今日所见画面来看,工匠在雕凿 世界的意味,是净土信仰的体现。下方之时,对整个壁面的中段有一定的设计。的七位僧人,人数正与南宋时志磐编著先是于石壁最中央的位置凿刻了降生沐的《佛祖统纪》中所列净土七祖相同。浴的内容,随后故事向石壁左侧发展, 志磐对莲宗七人的划定,一直影响广泛,到了菩提树下入定以后,再向右回到中在岩壁上刻画七祖是极有可能的。此外,央以表现成佛的关键场景。工匠运用了这处浮雕特意强调阿弥陀佛来迎的净土穿插的表现手法,在岩壁中段通过一系往生思想,正与宋元时期流行于江南的列画面展现了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民间组织白莲教相呼应。温玉成先生还完整故事。 注意到造像雕凿粗糙,似民间工匠所为,再将目光转向这一系列画面的右侧, 推测造像与白莲教有关是合理的。此处伫立着一尊巨大的阿弥陀佛像,下 不过此处画面存在一个突兀的表现,方还刻有七位僧人的图像。温玉成先生即阿弥陀佛像的出现,与释迦佛传故事对这部分内容有重要推测:“上方刻‘阿并无直接关联。并且,在接引阿弥陀佛弥陀佛’立于莲花之上。佛着袒右肩袈裟,的右侧,又紧挨着刻画了佛像与鹿的形右手下伸作接引状。沿莲花梗向下,并象,其中佛像右手微举,似为说法印,排刻出七身比丘(前排5人,后排2人),可见该处浮雕的内容明显为释迦牟尼成皆圆首、穿交领袈裟、宽袖、拱手(但佛后的“鹿野苑说法”。根据经文所述的Copyright? Heritage 遗产万象疑为“莲宗七祖”内容的浮雕释迦生平,鹿野苑说法画面本应直接置于西晋将末,建兴元年(313年)癸酉之于释迦成佛的场景后,但阿弥陀佛像的岁,浮在吴松江沪渎口。渔人疑为海神,出现,使得图像在排序上出现了冲突。 延巫祝以迎之,于是风涛俱盛,骇惧而还。一种合理推测是,工匠事先并未想时有奉黄老者,谓是天师之神,复共往要表现鹿野苑说法的场景,但在雕刻完接,飘浪如初。后有奉佛居士吴县民朱应,阿弥陀佛等像后,才发觉右侧有一空白,闻而叹曰:‘将非大觉之垂应乎?’乃洁故以著名的说法图予以补充。若事实如斋共东云寺帛尼及信者数人,到沪渎口。此,也从侧面反映出阿弥陀佛和七位僧稽首尽虔,歌呗至德,即风潮调静。遥人的图像,在整个画面中具有十分重要见二人浮江而至,乃是石像,背有铭志,的地位和意义,可能在雕刻设计之初, 一名惟卫,二名迦叶,即接还安置通玄寺。就已经决定要将其表现。 吴中士庶嗟其灵异,归心者众矣。”在中段岩壁佛传故事的左下方,另 此处造像在很多细节上都还原了这刻画了一些建筑和船只,应是温玉成先一故事。先是右下角有船只飘荡江中,生提到的“石佛浮江”。石佛浮江是我国似乎发现了佛像。而后小船左侧出现五历史上的一桩奇闻异事,讲述了有两尊个手臂高举的人物形象,仔细观察能发石佛从水上降临的故事。《高僧传》载:现最右一人手持大鱼,其身侧一人手持“(慧达)后东游吴县,礼拜石像。以像 龙虾,其余人物虽然持物不清,但凭借鱼、Copyright? 从此处刻画内容及表现来看,“石请两尊神像。而在五人的右上方,有两佛浮江”故事在表现手法上与上方的佛人呈跪拜姿态,推测是史料中所述“信传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每个故事奉黄老之人”迎接神像的情节。画面左环节刻画清晰,且个别画面的过渡衔接侧还有一艘大船,船中央的船舱内有两十分精巧。如底部手持鱼虾的民众、信个人形小像,应是两尊佛像。故事表现奉黄老的跪拜民众,都面对着载有佛像的正是通过佛教仪式将二佛像成功请回的船只,虽尽力恭请,最终却无能为力。一事。 这是一种通过不同内容的画面互相串连,在船只后方不远处,刻有一座依山 达到情节上彼此呼应,甚至升华故事含而建的建筑,建筑山门形的入口处人头 义的巧妙技法。攒动。细观建筑两侧放置的“椭圆形”和“铃铛形”特殊轮廓,应是寺院建筑 岩壁右段浮雕布置中的鼓楼和钟楼。可以推测,这处 岩壁右段的浮雕整体比中段更为低建筑正是记载中的“通玄寺”,当时人们矮,刻画面积以及人物表现都较小。其正将二佛移请至寺院中。寺院对面紧接中上半部分的浮雕因为靠近石室顶部,着一处建筑表现,内有二人形,下方还风化严重。从残留图像来看,上层浮雕有一人呈跪拜姿势。表明二人形即是被主要由四个画面排列构成,并由左向右安置于寺中的两尊石佛,跪拜者正体现依次展开。第一个画面,表现了并列的了“吴中士庶嗟其灵异,归心者众矣” 三人构图:左侧倚坐人物体形最大,似的社会影响。 戴有帽冠,且蓄有胡须;中间跏趺坐人岩壁中段下方的“石佛浮江”故事表现Copyright? Heritage 遗产万象岩壁右段线描图物体形其次,似为一僧人;右侧人物体形最小,手持圆环状串珠,应是一位在师傅身后的沙弥。依照人物的大小关系,左侧身材最高大者应为身份显赫者,正与中间僧人交谈。结合后面的舍利塔等画面推测,这组画面可能描绘了康僧会的传奇事迹:康居国僧人会,于三国时期到东吴地区传法,求得舍利获得孙权的信任,并在东吴地区建起第一座寺院。这第一个画面即描绘了二人初见,康僧会提及阿育王为舍利建八万四千佛塔之事,孙权提出“若能得舍利,当为造塔,如其虚妄,国有常刑”。而在第二个画面中,佛塔中央有一方一圆两个物件,应为宝盒中的舍利子,表现了康僧会获舍利之感应,随后建成江南第一座寺院佛塔的事迹:“会自往视,果获舍利。……权大叹服,即为建塔,以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因名其地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兴。”疑为康僧会故事内容的浮雕Copyright?,最右侧站 公,手中拐杖视为大刀。单从图像上来看,立者,上半身破损严重,似乎为随从。 并非没有这种可能,但右侧的两人似乎左侧人物坐在凭几类的家具上,对面一 无法解释。此图的内容有待进一步考证。人正坐于椅上,整体构图类似“文殊问 康僧会故事下方的画面分为左、右疾”,展现的应为二人对谈辩论的场景。 两个部分,左侧凿刻有一艘大船,甲板康僧会故事中提到,在孙权去世后其子左边站立一人,右端有两人并肩而坐,孙皓并不信仰佛教,曾数次想要拆除寺船舱内则坐有六人。多间船舱的表现,院佛塔,奈何其为先王所建,受到群臣以及船下方分别雕凿了龟、虾和鱼的形制止。于是派出能言善辩的大臣张昱,态,说明这艘船和中段下方的船只不同,想用言语驳倒康僧会。张昱借寺院旁有应为一艘航行在海上的大船。而甲板站淫祠来质疑佛教,反而被康僧会嘲以聋立者手中的方形物品,很可能是经书梵者不闻雷霆之音,最终没能占据上风。夹的象征。我国自古便有海路取经者,此对坐辩论图,应是表现了此段故事。 如东晋的法显、唐代的义净等。考虑到第四个图像风化损坏最为严重,除 前文中所述“石佛浮江”以及康僧会故事,了能辨认出三个人像,以及左侧一位为 均涉及到南方佛教的初兴,这处大船可拄杖老人,其余细节皆无法辨别。不过 能同样描绘了早期海路求法的内容,与在名山室的介绍牌中,提及洞中有一处 周围其他故事立意相似。浮雕表现了“关公夜读”的故事,猜测 海船右侧的场景,表现了著名的佛此言是将这一画面中的老者像视为了关 本生故事“舍身饲虎”。三位王子在游玩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