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运河文化2.doc

格式:doc   大小:86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运河文化2.doc

上传人:rovend 2017/12/19 文件大小:8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运河文化2.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运河文化(续2)
第一章济宁运河的开通及其中枢地位
第一节京杭运河的历史概要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很早以前就已发现并利用水道交通运输。因其具有经济而省力的特点,故而备受历代王朝的关注,并由广大民众一代接一代地努力,逐步发展了水道交通运输。从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起,中国人民以其勤劳、智慧和坚强的毅力,由短到长,由局部到整体,不断地对其开凿整修,历经1600多年的时间,直至1293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终于完成了一条由杭州直达北京全长约1800公里的人工大运河。京杭运河是一巨幅历史画卷。这里,我们仅就这幅画卷的形成概要述之。
一、早期运河的开凿
春秋战国时期,鉴于水道交通受相对封闭的自然水系的制约,人们开始设法开凿运河,沟通本来不太联贯的水道,使舟楫得以直接往还。自此以后,历代皇朝都开挖运河,发展水运,但直到隋朝以前,这些运河的规模都不大,且时兴时废,没有形成一个水运的系统,因此我们将这个阶段的运河称为早期运河。早期运河开挖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出于战争的需要,大规模地向前线运送军队和给养;二是出于京城运输的需要,从距离京城较远的地区向京城运输粮食和其他大宗物资。大体说来,在战乱的年代里,开挖运河多出于前一种原因,而在社会安定的年代里,运河的开挖则多出于后一种原因。运河的开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在列国抗争的时期,开挖运河的多是国富兵强的国家;在国家统一之后,国家兴盛强大的时期开挖运河较多,而国家贫弱衰败的时期不仅无开凿运河的盛举,即便前代开凿的运河也时常堙塞。春秋战国时期,吴在江淮太湖地区,楚在汉水和云梦诸湖泊间,魏在黄河以南的荥阳(今河南郑州西北),齐在山东淄、济等地,都开凿了河渠以通水运。其中最著名的是邗沟和鸿沟。秦统一的时间虽然十分短暂,它所开凿的灵渠虽然只是出于战争的需要,但是在中国水路交通史上却发挥了十分重大的作用。西汉时社会安定,国力强盛,为大规模开挖运河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西汉都城地理位置偏于西部,每年要从关东地区调运大批粮食,于是“漕运”作为一种新的运输手段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漕运”除利用自然水系之外,更要靠运河将其连成一个水路交通网。东汉国力不如西汉强盛,其开挖运河的规模也远不如西汉那样大。大体说来,两汉特别是西汉皇朝,在兴修水利方面采取交通与灌溉相结合的方针,一方面修整旧的河渠和利用天然的江河水道,另一方面则大力开凿运河水渠,使之“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便利的交通,建立在灌溉农业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为国家的统一及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条件。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各割据政权之间的争雄战争和互为壁垒的生存方式,导致社会经济的残破和水陆交通的阻隔,因而这一时期运河的发展从秦汉以来的兴盛期进入了缓慢期。秦汉时期的主干航道,在这时被分割截断,控制在不同的割据者手中。当然,大多数割据政权为了军事和政治的目的,也在不同程度上对自己辖区内的河道进行疏浚、整治和开挖。这样,往往以割据政权的都城为中心,形成了区域性的水运路线。东汉末到三国时,曹魏以许昌、邺城、洛阳等城市为中心,修挖过白沟、睢阳、利漕、成国等运渠。孙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除利用长江、太湖等水利外,也开凿过破冈渎,整修过江南运河、胥溪水道过江到巢肥运道等;蜀汉则利用长江干支流并大力维修成都平原的郫江和流江水网等。东晋与南北朝时,南方政权都建康,江南水运大致按孙吴时规模发展;北魏都洛阳,向东、北两面运输,大致也因袭曹魏布局。
二、隋唐时期的运河
公元581年,隋朝立国。589年,隋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全国重归统一。随着政治、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的开凿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隋代大运河的开凿是我国航运事业的转折点。但是,隋朝享国日浅,它并未有享受到大运河所带来的利益,真正获得好处的则是唐、宋各朝。正如唐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说:“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这条运河对唐朝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的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都起了促进作用。隋代开凿的运河,西自京师大兴城,经东都洛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把中原同江南、河北和关中地区联结起来,并把长安、洛阳、涿郡(幽州)、浚仪(汴州)、梁郡(宋州)、山阳(楚州)、江都(杨州)、吴郡(苏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缀在一起,初步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水运大动脉,它不仅加强了隋皇朝对南方地区的政治、军事控制,便利了江南财物向洛阳、长安的转输,而且大大加强了我国南方和北方的经济、文化联系,对此后的历史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隋代开凿大运河的评价,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