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马克思复习大题答案.doc

格式:doc   大小:63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马克思复习大题答案.doc

上传人:amikiri 2023/11/28 文件大小:6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马克思复习大题答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马克思复习大题答案 】是由【amikiri】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马克思复习大题答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马克思复习大题答案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P14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唯物辩证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
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P28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本体论 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
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可知论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的意义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与存在和何者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
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是把是把物质的本源归
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
原归结为精神,组长已是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分为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
人所认识的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P31
内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所复写 ﹑摄影﹑ 反映。
理论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
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
了理论基础。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P33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
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这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社会生活实践性体现在哪些方面?P38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性 P41
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
功能,它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
及功能已不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不可避免的。
就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
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有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
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素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 、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
活动的产物,他从根本上符合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P43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
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规律解决了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7·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P44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的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个自得到发展。
同一性规定着食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
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 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P45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即矛盾
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自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
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
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
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
与个性的有机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P46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
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坚持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
必然引起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又阶段性和局部性的
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在新质上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有开始
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10·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P46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
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 P56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P57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事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原理 第二章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P6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P69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P74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中包含绝对性的颗粒。
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
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P7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时间的特点所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
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5·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P84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的﹑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6·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 P66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的规定了认识的
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
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因而,它是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特性,把认识看成一个有不知到知、
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7·如何理解认识的规律 P68 P71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
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认识运动是
不断反复 无限发展的
第三章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P97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
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2·社会意识相对性的表现 P98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
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2)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在自身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性的突出表现。
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对社会起着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P102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
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
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
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P107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
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
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
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5·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P130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
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
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P147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
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形成价值规律。
作用表现在:积极作用:
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 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
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配置,可能
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价格波动没有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的原因:
价格波动始终以价值为轴线
从较长时期或者全社会范围来看,商品的总价格和总价值相等。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P154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
生活必需品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
维持劳动者本身的生存生活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是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出
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