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4
文档名称:

【文学历史类】茶花女.pdf

格式:pdf   页数:23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文学历史类】茶花女.pdf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8/1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文学历史类】茶花女.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译本序
巴黎,深秋季节。一个云淡风轻的日子,我独自一人走进蒙马特公墓,
沿着铺满枯黄落叶的小路,一直来到这片墓地的一个偏僻的角落。这里有一
座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坟墓,同它四周的那些设计精巧、风格别致的各式墓冢
相比,这座墓的外观显得简朴而又单调。不过引人瞩目的是,在它的右侧上
方镶嵌着一个透明的塑料小盒子,里面放着一束人工制作的茶花。墓的两侧
刻着相同的一句碑文:“阿尔丰西娜·普莱西( —)安眠
于此。深切怀念你”。
无论是在法国还是中国,如今知道阿尔丰西娜·普莱西这个名字的人也
许为数并不太多,但是读过《茶花女》这部作品、了解《茶花女》这个故事
的却大有人在。而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就是举世闻名的法国文学名著《茶花
女》中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戈蒂埃的原型人物,那个动人的、催人泪下的
茶花女的爱情故事,就是根据她的经历演化、创作出来的。我在这座墓前徘
徊良久,浮想联翩,我想起了阿尔丰西娜·普莱西的一生命运,想起了法国
著名作家小仲马以及他的那部不朽的作品:《茶花女》。

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二十三个年头,但人们可以
说她既尝遍了生活的辛酸凄苦,也享尽了人间的奢华逸乐。然而她却始终是
一位不幸的姑娘,在她短短的二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她从未得到过真正的
幸福。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出身微贱,这位诺曼底姑娘家里祖祖辈辈都是贫
苦的农民,她的母亲是一位心地善良、克勤克俭的农妇;父亲是一位不务正
业的农村巫师。也许是由于生活的艰难,她的父亲性格古怪,脾气暴躁,在
家里终日打骂妻子。妻子不堪忍受丈夫的虐待,被迫离家出走,去给一个有
钱人家做帮工,后来又跟着这家主人离开了法国,到瑞士去谋生。而这时,
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尚不满十岁,但是她的父亲已经让她到农庄里去干活了。
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知道阿尔丰西娜大约在十五岁的时候离开故乡来
到巴黎。有人说是她母亲的一位亲戚帮助她离开诺曼底的,也有人说是她的
父亲把她卖给了一帮波希米亚人,而这帮四海为家的流浪汉又把她带到了巴
黎。不管怎么说,阿尔丰西娜·普莱西来到了一个新的天地,开始了一种新
的、却依然是不幸的生活。她起先在一些店铺里打工,过着清贫的日子。然
而,聪明的阿尔丰西娜很快地发现,她虽然一贫如洗,却拥有一笔非常可观
的、得天独厚的“资本”,那就是她的美貌,这位具有稀世姿容的少女开始
涉足巴黎各大跳舞场,并立即成为那些公子哥儿、阔老阔少们竞相追逐的目
标。她结识了不少男友,也做过普通商人的情妇,后来又同一位非常阔绰的
时髦青年同居了一个时期。这位年轻人就是日后的德·格拉蒙公爵,在法兰
西第二帝国时期还曾一度出任外交大臣。虽然这位花花公子当时的地位尚未
如此显赫,但他已经是巴黎社交界上的一位极为活跃的人物。正是靠着他以
及像他这样一类人物的“提携”,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大踏步地跨进了巴黎
的上流社会,并很快地成为巴黎社交场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那些王公贵族、
百万富翁们纷纷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争先恐后地为她一掷千金,提供豪华
住所,购买各色珠宝,并满足她的一切欲望。而她则来者不拒,巧为周旋,
以她的容貌和肉体为代价,换来了无比奢华的生活。她不仅彻底摆脱了穷困,
而且似乎也同贫贱的往昔一刀两断了,她改换了名字,昔日的阿尔丰西娜·普
莱西变成了如今的玛丽·杜普莱西。
玛丽·杜普莱西无疑是一位天资出众、聪颖过人的姑娘,她不仅具有艳
丽的姿容和轻盈的体态,而且风度雍容大方,谈吐高雅不俗。凡是同她接触
过的人,都惊奇地发现她在社交场合里始终表现得仪态庄重,对应机敏,从
未流露出丝毫的庸俗和浮夸。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同社交场上的其他女性
相比,玛丽·杜普莱西具有相当广博的知识和较深的艺术修养。她在同客人
们谈古论今,点评某些文学、音乐、绘画以及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时,往往
会出人意料地发表出一些独到的见解。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不解,像她这样
一个出身贫寒、从未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正规的学校教育的风尘女子,何
以会具有如此端庄凝重的气质和不同凡俗的教养?这个答案直到玛丽去世以
后才为人们所发现。人们在清理她的财产时看到她的书房里摆满了诸如拉伯
雷、莫里哀、卢梭、夏多布里昂、雨果、大仲马、拉马丁、缪塞以及塞万提
斯、拜伦、司各特等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可见玛丽·杜普莱西是一位勤于
读书,善于思考的姑娘。倘若命运为她提供某种机遇的话,她是完全可能走
上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一个颇有出息,颇有成就的新女性的。这也
多少能够说明为什么当时法国的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都倾
心仰慕她,并千方百计地设法同她交往,这些人在玛丽死后还写下了许多纪
念的文章,其中充满了对她的赞美和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