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健康教育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刘宝菊(山东省泰安市肿瘤防治院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系统科学的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 2010年8月—2011年2月住院的16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病例号码的单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健康教育组(干预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心血管药物和抗焦虑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心理干预组除了按常规治疗外,同时给予健康教育。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组在入院和出院时进行评分,分析冠心病患者焦虑发生的比例,焦虑发生的原因及健康教育对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焦虑情绪的发生可能和年龄有关,与收入,性别,婚姻状况未发现明显相关。&plusmn;,&plusmn;,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表明两组焦虑程度一致,具有可比性。&plusmn;,&plusmn;,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结论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过程中同时应用系统科学的健康教育的方法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有利于增加治疗的依从性,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关键词】健康教育冠心病焦虑情绪
研究背景及意义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常见病。为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通过健康教育对住院冠心病患者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关注,运用健康教育方式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健康指导与心理护理干预,显著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情绪,促进了冠心病患者的早日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研究目的及目标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且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健康教育:是以全体人民为对象,通过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以及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教育,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培养科学的生活方式,使人人具有自我保健能力,进而达到在精神、身体、社会等方面保持健康状态。
焦虑:是指预料将出现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的一种不愉快情绪,焦虑的特点是紧张不安,担心,忧虑,烦恼和恐惧。
情绪: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北美、欧洲、亚太地区的日本、香港等发达地区心血管及精神医学界开始从各自的角度关注冠心病患者的情绪问题,以及各种急、慢性冠心病与精神抑郁、情绪焦虑的共病现象,流行病学现况调查、回顾性、前瞻性研究、临床药物试验等逐渐揭示了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性精神障碍的高发病率,以及情绪共病对冠心病预后的巨大的不良影响及其潜在机制,并探讨治疗和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与必要性。
近几年来我国心血管界也开始率先在国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并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