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四节组胺H1受体拮抗剂
1
组胺(histamine)是由组氨酸(histidine)脱羧生成,贮存于组织的肥大细胞中。当抗原-抗体反应时,引起肥大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组胺释放,从而产生由组胺引起的病理、生理效应。
2
组胺的生物合成及代谢
3
组胺(histamine)受体
目前已知的完全不同的组胺受体至少有三个亚型:H1、H2和H3受体。
组胺作用于H1受体,引起肠道、子宫、支气管等器官的平滑肌收缩,严重时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呼吸困难。另外还引起毛细血管舒张,导致血管壁渗透性增加,产生水肿和痒感,参与变态反应的发生。
4
H1受体拮抗剂竞争性阻断组胺的H1效应,临床主要用于皮肤粘膜变态反应疾病,某些品种还可用于止吐、防治晕动病、镇静催眠、预防偏头痛等。
组胺H2受体拮抗剂:抗溃疡(消化系统药物)
5
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副作用
传统的H1受体拮抗剂(第一代抗组胺药),脂溶性较高,易于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产生中枢抑制和镇静的副作用(作用于多巴胺受体)
由于H1受体拮抗剂对受体的选择性不强,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抗肾上腺素、抗5-羟色胺、抗胆碱、镇痛、局部麻醉等副作
限制药物进入中枢,提高药物对H1受体的选择性成为设计和寻找新型抗组胺药的指导思想
1981年以后上市的称为第二代抗组胺药,都是非镇静H1受体拮抗剂
6
目前临床应用的组胺H1受体拮抗剂按化学结构分为6类
乙二胺类
氨基醚类
丙胺类:马来酸氯苯那敏
三环类:氯雷他定
哌嗪类:盐酸西替利嗪
哌啶类:咪唑斯汀
其他类
7
H1受体拮抗剂的分类
8
乙二胺类H1受体拮抗剂
Ar可为苯基、对位取代苯基或噻吩基;
Ar’常为苯基或2-吡啶基,
抗组胺作用弱于其他结构类型,
副作用:中等程度的中枢镇静作用,还可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局部外用可引起皮肤过敏。
9
氨基醚类H1受体拮抗剂
用Ar(Ar’)CHO-代替乙二胺类的ArCH2(Ar’)N-部分就成为氨基醚类。
第一代氨基醚类H1受体拮抗剂有明显的中枢镇静作用和抗胆碱作用,常见嗜睡、头晕、口干等不良反应,但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较低。部分药物在常用量时就可治疗失眠。
对于两个芳基不同的氨基醚类手性药物,其S构型体的活性通常高于R构型体。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