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浅谈急性脑梗塞介入治疗.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急性脑梗塞介入治疗.doc

上传人:wz_198613 2017/12/21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急性脑梗塞介入治疗.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急性脑梗塞介入治疗
董双国(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民医院 438200)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静脉溶栓动脉留置导管治疗
介入治疗学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门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学相结合的新兴边沿学科,有学者谓之与内科、外科并列的三大诊疗技术。由于其近10余年的迅速发展,对许多以往临床上认为不治或难治之症,介入治疗开辟了新的有效治疗途径。介入治疗的医生已能把导管或其他器械,介入到人体几乎所有的血管分支和其他管腔结构(消化道、胆道、气管、鼻管等),以及某些特定部位,对许多疾病实施局限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介入治疗较传统的治疗方法亦体现了其独特的优势。
1、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的理论基础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理论的提出,为急性脑梗死的介入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急性脑梗死病灶由缺血中心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缺血中心区的神经细胞离子泵和细胞能量代谢衰竭,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缺血半暗带的脑血流量处于电衰竭与能量衰竭之间,损伤具有可逆性,神经细胞依然存活。如何早期再通闭塞的脑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区的神经细胞,成为目前治疗的关键。介入治疗途径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动脉及静脉联合溶栓,溶栓治疗联合动脉成形或支架植入术,超声溶栓治疗以及动脉留置导管治疗等。
2、静脉溶栓
1958年Sussmann[1]等首先报道了溶栓治疗脑血管闭塞的方法,即为最初的静脉溶栓途径,1995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Neurological Disoders and Stroke,NINDS)[2]的随机分组实验证明了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其具有操作简单、快捷、费用低、患者更易于接受等优点,目前静脉溶栓的药物包括链激酶、尿激酶、前尿激酶、rtPA。链激酶静脉溶栓因其出血率及死亡率均高,已不适宜研究,尿激酶静脉溶栓为我国九五攻关项目
[3],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证明了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表明发病3h内效果较好,3h内应用100万U与150万U效果一致,但出血风险前者较小,3~6h应用150万U较100万U效果更好。因此我国2004年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建议在无条件采用rtPA时,可用尿激酶替代,而且时间窗也提出可以在发病6 h内。但国际上较为认可rtPA静脉溶栓,2007年美国卒中协会***缺血性卒中早期干预指南(ASA2007)[4]及2008年欧洲卒中组织缺血性卒中和短暂脑缺血发作指南(ESO2008)[5]推荐3h是rtPA静脉溶栓的时间窗。
3、动脉溶栓
1998年PROACT(prolyse in acute cerebral thromboem bolism)[6]报道了第1例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在这项研究中使用前尿激酶(Prourokinase,proUK)作为溶栓药物,以6h为时间窗,最终肯定了动脉溶栓的有效性。同年,Gonner[7]等使用尿激酶作为溶栓药物,以4h为时间窗,亦得出来同样的结论。近年来,国内外临床治疗表明,动脉内溶栓属于DSA监视下的实时溶栓,可明确血管栓塞部位、有无侧支循环建立、是否伴有血管狭窄及溶栓后血管是否开通等情况,为溶栓治疗及疗效评估提供客观的影像学资料,并有助于是否明确进一步实施血管成形术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