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前言
在我国众多的小说题材中,武侠小说是比较突出的一种,它山藏海纳,
无所不包,天文、地理、人文、数艺,皆入其中,也溶入了中华民族数千年
的文化传统,辨是非、讲道义,锄强扶弱,舍己为人的侠义情怀,以及正义
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尚武精神。
大部分武侠小说的故事内容,浅显明朗、易读易解,事件似是就发生在
距你不远的地方,但你如认真的去思维求取,却又迷蒙飘渺,似有若无。我
喜爱这种迷蒙的美,也喜欢那如梦如幻的感受,所以,我爱看武侠小说,也
看了很多的武侠小说。
看的太多了,就忍不住也写了起来。我从事武侠小说写作的过程,就是
这样简单。当然,我也可以找出一个伟大的理想,来美化一下写作的动机,
看起来就心怀大志了。
武侠小说容易写,因为它取材容易,只要具有文学创作的基本条件,多
看些武侠小说,都可以提笔写作。听到的传奇故事,看到的奇人异事,都可
以溶入小说之中,随手拈来,府仰皆是。是故,武侠小说一旦行销流畅,大
批武侠小说就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真是万箭齐发,其势壮观。可惜的是
这些大部不是创作者的成品,而是东抄西凑的怪诞作品,牛头接在马嘴上,
看的人莫名所以,倒尽了读者胃口。
近年来行走国内各地,发现盗版之风甚盛。这种做法,破坏了原著形象,
也打破了市场规范。盗印者旨在赚钱,成书了事,错漏不予补正,也不理会
读者反应,不付稿费,劣纸印装,省了很多成本,大量占据市场,形成了劣
帮逐出良帮,造成了正当出版商的痛苦,创作者也受到极大伤害。
也有一些好书,借用了卧龙生名字出版,细阅内容,才发觉多本出于名
家手笔。这些人已有了良好的创作声誉,想不出盗版者为什么要弃置原作者
的笔名不用。
更为可怕的是盗名欺世的伪书,一些黄黑色的作品,内容诲淫诲盗,充
斥血腥暴力,文字也粗俗不通,也借用卧龙生名字出版,而且还杜撰了香港
卧龙生和台湾卧生龙的区别。事实上卧龙生只有一个,香港的作家群中,也
无人以卧龙生作为笔名。也有自认聪明的伪书制造者,以卧笼生、卧龙笙,
蒙混耳目,更是画蛇添足,欲盖弥彰了。
这些书非出自一社一地,粗略的查访了一下,竟有十余家出版社参与了
制作伪书行列,出书百余部,有六七百本之多,胆大妄为,令人惊叹,对卧
龙生个人戕害之深,真是断肠泣血,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亦极可观。
希望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卧龙生全集之后,能滞止伪书在市场横行,
不能再以卧龙生之名欺骗读者。彻底的灭绝伪书,恐还需读者大力支持,不
买不看,伪造者无利可图,自会烟消云散。
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全集,一共三十九部,是我至年月为止的
全部著作,排出于全集之外的,均非我的创作。这是个非常明确的限界,希
望读者给予支持,指教。
卧龙生
年月于西安
为卧龙生真品全集写序
中国武侠小说研究会会长宁宗一
金秋北京,首届海峡两岸武侠小说研讨会在西山卧佛寺举行。中华各地
的著名武侠小说作家、评论家和出版界人士齐集一堂,共同探讨中国武侠小
说的地位与价值,探讨世纪年代武侠小说创作的趋势和走向,这无疑
是一次全国性的学术盛会。
根据大会组委会的安排,决定由我来做开幕词,尽管我知道这是一般学
术研讨会的通例,但它还是“逼”我思考了一些问题,所以我的发言一开始
就提出了这样的看法:
侠和儒的文化心理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具有悠久的精神影
响,并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前贤和时俊大多认为:
中国知识分子心灵中潜藏着儒的影响,而民间社会中的平民百
姓又多闪动着侠的影子。其实,在众多知识分子中间,对侠也
同样独有深爱,所谓“欣赏其斑澜的色彩与光圈”也。事实上,
侠的精神与对侠的崇拜,已积淀成中华民族的“一种寄希望于
痛苦之中的遗传基因”了。而武侠小说的生成,可能就是这种
“基因”的物化。
这段话我确实是有感而发。在我任教的大学中,无论文科还是理科的学
生中都拥有一大批武侠小说的读者群。而博士和硕士诸生中更有同好。至于
教师群更不分老中青,都能找到同道。我个人的欣赏趣味固然不足为凭,但
武侠小说拥有一个较高文化水准的读者群,这是一个客观存在。武侠小说并
非如一些宣传文字所言,都是格调不高,乃至导人向恶的坏书,并非只能对
无知青少年“卖卖野人头”。当然,谁也不否认,武侠小说中也有高下之分,
也有把“武”渲染成血淋淋的暴力,把“侠”写成恶棍等等劣制品。然而一
个不争的事实是,喜看高水平的武侠小说的热潮却长盛不衰,这,就自有其
社会心理方面的诸多原因了。所以在我那篇即兴的“开幕词”中,说出了我
读那些武侠名篇的审美感受,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