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叙事的乐观与乐观的叙事.doc

格式:doc   大小:32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叙事的乐观与乐观的叙事.doc

上传人:w8888u 2017/12/21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叙事的乐观与乐观的叙事.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叙事的乐观与乐观的叙事



[摘要]十七年革命英雄主义电影是新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在题材选择、表现手法、视听语言等方面有特殊要求外,在叙事上呈现出乐观主义的色彩,本文主要通过十七年《南征北战》、《柳堡的故事》、《上甘岭》等典型影片,分析其叙事风格的具体特征,勾勒出乐观的叙事风格在十七年电影中的表现特征以及最终得以确立的内在机制,这样的分析有助于我们通过对叙事风格的考察深入研究电影叙事的内在话语结构,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关键词]叙事,乐观,革命英雄主义,话语结构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传播媒介,必然要服从于中国社会主义特定的传播制度,导演对革命英雄人物的态度、塑造,以及对历史的阐释,对电影的基本要求,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中国电影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如何充分发挥好革命英雄主义电影的宣喻功能,在历史与现实的重合中寻找意义的建构路径,就成为新中国电影工作者的艺术构思着力点,也是观众欣赏口味和国家意识形态机器提出的要求。英雄是一个体现民族精神和希望的意象性代码,英雄的故事反复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英雄故事被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英雄故事的年代。革命英雄主义思潮在十七年电影的叙事中凸显、加强了其作为意识形态的
“铭文”(inscription,直译为题记或墓志铭,在解构主义文论家德里达的相关论著中通常译为“书写”)的功能。即,社会意识形态如何将叙事和符号篆刻/书写在每部红色经典影片之中。对这种“铭文”的考察无疑是有意义的思考。

一、英雄主义精神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这里所说的“乐观主义”,表达了电影所要求的抒情的、歌颂青春活力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的风格,主要限制在中国电影的影像画面与镜头运动所产生的独特的政治诗意。对于在一些电影中常见的近景和特写镜头及镜头运动之隐喻思维机制的思索,即考察具有浓厚叙事性传统的中国电影中渗入的抒情性如何与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相联系,并表现在电影语言之中,以探求电影叙事与表意之间的深层关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一个崭新的时代,是一个新的英雄模范辈出和崇拜英雄的时代。“每逢社会大变革、文化大转型时期,就意味着某种或某些旧有类型的英雄的引退和某种或某些新颖类型的英雄的登场。”“但是人们崇拜英雄决不是崇拜‘英雄’的名号。而是崇拜英雄品质,通过崇拜被称之为‘英雄’的人而强化自己身上的英雄品质,从而凭借自身固有及内化了的英雄品质迎战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的艰难险阻。
”这一时期的电影也把英雄人物作为重要表现对象,尤以军事题材影片表现得最为明显,编导以此来表达当家做主的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巨大热情和赤诚的理想主义、爱国主义情怀,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南征北战》、《中华女儿》、《钢铁战士》、《翠岗红旗》、《风暴》、《老兵新传》(中国第一部宽银幕影片)、《红色娘子军》、《上甘岭》、《战火中的青春》、《英雄虎胆》、《永不消逝的电波》、《英雄儿女》、《回民支队》等,英雄人物传记片则有《雷锋》、《赵一曼》、《刘胡兰》、《董存瑞》等,表现历史人物事迹或历史事件的影片有《聂耳》、《林则徐》、《甲午风云》等。
英雄成长叙事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