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江苏省句容市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上古文明第3课古代希腊文明教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 】是由【森林书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江苏省句容市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上古文明第3课古代希腊文明教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 3 课 古代希腊文明
一、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希腊城邦与雅典民主政治;亚历山大东征;古希腊文化。
教学难点: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二、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自主学习】
(一)希腊城邦与雅典民主
1. 希腊地理:
希腊是 文明的发源地。希腊的地理环境不适宜农耕 ,支离破碎的地形促进了众多“小国
寡 民”政权的形成。公元前 8 世纪,希腊地区出现的国家多是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联合周围
农村而成,因此被称为 _______________ 。
2.民主政治:
在希腊众多的城邦之中, ____________以其经济文化的繁荣闻名于世,而更令雅典人引以为豪
的则是他们的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主政时期, 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极盛。 除十将军的 职
位外,雅典各级官职经由 ___________的方式向所有公民开放。由雅典公民组成的 _____________ 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然而,雅典的民主也有局限性。例如 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不能享
有雅典的民主权利。尽管如此,雅典的民主政治依然是古代社会的一个光辉典范,为后世留下了一
笔宝贵的政治遗产。
(二)亚历山大东征
过程:公元前 5 世纪晚期开始,希腊爆发了多次城邦战争。长时期的战争导致希腊走向衰落。
北方的马其顿人趁机征服了希腊。马其顿国王
________________ 继承王位之后,于公元前
334 年率
军东征,他的军队一直进军到了
______ 流域,建立了一个以巴比伦城为中心,地跨欧、亚、非三大
洲的 _________________ 。
2. 影响:亚历山大东征使东方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个角度上来
说,亚历山大东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古代希腊文化
1. 为人熟知的
是古希腊大型建筑的重要代表。
是雅典卫城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是古希腊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古希腊哲学家的三位著名代表人物是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
【重难点突破】 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公民大会由年满 20 岁的全部男性公民组成,每 10 天在雅典卫城召开一次会议。
在会上公民都可以登台演说,发表自己的意见。大会演说通常是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辩论结束后
再对议案进行表决。表决用举手或投石子、贝壳、陶片等方式进行,遵照“少数服从多 数”的原则
裁决。雅典的重大事务就是这样在公民大会上决定的。
材料二: 古希腊的城邦,首要的特点就是小。亚里士多德说,如果一个城邦超过十万人,那就
是荒唐可笑的了。这个十万人 ,包括了奴隶 、外邦人、妇女和儿童,如果只算有公民权的成年男人,
按雅典的比例,那得去掉 80%。
( 1)材料一中公民大会通过议案的原则是什么?概括材料一中年满 20 岁男性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
形式。
2)材料二中“去掉 80%”的人主要指的是哪些人?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民主性和局限性。
三、课堂小结
四、当堂训练
1. 探寻文明足迹,感受历史辉煌。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进行过一次“千禧之旅” ,寻访西方文明之源。
“西方文明之源”应是
A.古代埃及 B .古代希腊 C .古代罗马 D .古巴比伦
( )
马克思说: “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里克利时代。”希腊“极盛时期”对西方文明产生深远影响
的是()
A.海外贸易
B
.民主政治
C
.文化教育
D
.军事外交
3.
伯里克利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
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
而不是在少数人
手
中
。”
这
种
“
制
度
”
产
生
于
2
2
( )
A.古代埃及 B .古代印度 C .古代雅典 D .古代罗马
4. 公元前 399 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 501 人组成陪审团,负责
审判苏格 拉底。根据 当时的情 况,下列最 有资格 入选 陪审团的是
( )
A. 10 岁雅典男童 B .雅典贵妇 C . 40 岁雅典男性公民 D .来自波斯的
商人
阅读“ 亚历山大东征路线图”,说说亚历山大帝国的疆域不包括哪个古文明地域
()
A.古代埃及 B .古代希腊 C .古代中国 D .古代印度
五、教学反馈
3